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大思政课教学
2023年06月01日 10: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1日总第2662期 作者:罗云 谭艳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概念,这一重大命题和论断,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标注了人类文明发展史册上新的历史方位,不仅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大思政课教学,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认清人类前途命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助于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作用。

  西方文明形态以资本主义生产为核心,它曾突破封建社会的禁锢,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启蒙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视文明为“野蛮”的对立物,使文明时代含有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意义。人类学家摩尔根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认为文明时代是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历程。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认为文明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同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本质进行了尖锐抨击,初步提出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文明观。但这些思想家囿于唯心史观,总体上都未能揭示出文明的本质和文明形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文明和文明形态问题,他们在扬弃前人关于文明思想材料的基础上,系统探讨和正确提出了文明本质和文明形态的理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对文明所作的种种论述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即立足于人与动物的区别,把文明理解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与社会能动改造的结果以及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宽广视野,分析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文明的光辉前景。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带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对文化和文明作了区分,认为西方文化走向了无可挽回的没落。汤因比从文明的角度去考察历史,把人类历史大致划分为26种文明,并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比较研究。雅思贝尔斯提出轴心期文明论,对欧洲文明中心论进行批判,确认了中国与印度等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平等地位。20世纪90年代,亨廷顿提出并预示:“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森格哈斯和米勒等人则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学理批判,认为世界几大文明在发生冲突时内在裂变大于外部冲突,不同文明之间可以通过集体学习而达到和平共处,跨文化对话应该是当今世界各种文明共存的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以往文明形态的超越。“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以社会主义为本质特征的文明形态,包含着独立自主、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命运与共等意蕴,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人类发展之路,拓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空间。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思政课中社会形态理论、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与经验等内容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

  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是文明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理论说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既捍卫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原则,又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文明有了新的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唯物史观部分的教学中,应以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石阐述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思政课的哲学高度。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伴而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升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等章节教学中融入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思政课的现实宽度。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息息相关,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关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五千年中华文明实现了从蒙尘到复兴的转变,人类文明形态展现出全新的图景,体现思政课的历史厚度。

  在融入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借助适合本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通过问题式融入、专题式融入等形式,借助智慧教学,提升理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适量添加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的考试考核,通过小论文、论述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提升自身理论素养。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2JDSZK04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