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中国出版业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根据自身的出版特色和资源优势,精心谋划,积极作为,尤其在出版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出版国际传播效能来看,我国图书国际品牌还不够多,图书受众到达率和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尚需增强,离真正融入主流国际出版市场仍然有一些差距。因此,中国出版国际传播亟须从规模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
目前,中国出版国际传播面临着价值观念、文化差异、科技革命等带来的挑战。国际出版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对出版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提升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质量,需要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以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为依托,科学合理地进行海外布局,实施精细化、精准化传播策略;二是如何把握文化传播规律和传播内容生产方向,打造导向正确、内容优质、特色鲜明的出版精品,让承载中国话语的出版产品更易于被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提高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三是如何创新国际传播渠道平台,构建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体系,形成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对象相匹配的国际传播网络,推动内容产品更好进入国际主流传播渠道。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中国出版肩负着“以书为媒”,展示中华文化成果和中国形象,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使命。因此,推动新时代中国出版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国出版国际传播的主要目标是使出版内容的价值主张得到海外受众认可,并在更深层次上引起受众行为改变。出版国际传播应把内容建设与文化强国建设结合起来,把提升出版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国际传播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内容建设的方向,策划能够承载中国价值观念、表达中国立场主张、讲述中国精彩故事的精品力作,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多元文化,提升中国出版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二是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深入了解不同语言、不同地区、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的文化需求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切实找到中国故事与世界关切的契合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和表达方式开发出版产品,从而促进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三是遵循国际传播规律。中国出版国际传播需要以价值认同、融合发展、有效传播为努力方向,在全面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全球文化生态、文化环境特点和文化传播规律,掌握国际传播生态特征、内容生产和品牌建设方法,有针对性地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目标受众的品牌认知,改善出版产品的传播效果。
“创新”应当着力于五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全球出版传播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新媒体时代内容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根据国际出版文化生态、市场生态和互联网生态的变化,将国际文化传播、对外出版贸易、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加强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更好推动国际传播实践。二是专注内容生产和品牌建设,密切关注国际热点和社会关切问题,从完善规划设计、明晰选题定位出发,构建有效的国际传播内容体系,打造有针对性、多样化的出版内容与主题,解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说什么”和“如何说”的问题。三是以提高国际传播效能为目标,优化新形势下中国出版的全球布局,构建从产品到解决方案、从营销到服务、从渠道到平台的新型出版国际传播体系和生态系统,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国际传播渠道网络,提高中国出版产品的海外覆盖率、到达率和影响力。四是适应新媒体发展特点,加大数字传播平台建设创新力度,推动数字化内容生产、数字化传输和数字化运营协同发展,构建出版国际传播新模式,形成出版融合发展新生态。五是探索与国外多主体、多领域的互利共赢新模式,在资源整合、内容生产、渠道拓展、平台建设等方面与国际相关机构开展深层次战略性合作,构建开放融合、广泛合作的国际传播新生态,实现资源、信息、服务和渠道共享,开辟有利于中国出版产品传播的国际化融合发展新路径。
(作者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