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就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给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还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中国只有在未来五年里稳扎稳打,才能节节为高,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敏锐地察觉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变化。面对种种机遇和风险挑战,习近平主席指出,“必须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仅要显著提高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增强中国的全球经济影响力,更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内部市场建设。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的中轴线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来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打造了一条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的中轴线。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数十年的团结奋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的重要建设者、全球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发展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不遗余力发展人权事业,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带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因此,由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意义重大,二者相互呼应,相辅相成。中国支持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坚持走一条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摒弃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在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拓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务重大,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不懈追求。纵观各国为实现和平与发展做出的努力,中国自始至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与各国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如今,中国正在大力推动数字外交,以支持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电信、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一系列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国也深刻地认识到,推进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缩小社会不平等差距,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愿与全世界人民共同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共享发展机遇。中国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化解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为的是保障所有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促进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因此,中国尊重国际公法,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不采用歧视性和排他性的标准、规则或体系,也不设置不利于贸易、投资和技术发展的障碍和壁垒。
中国积极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2022年12月,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举办方,提出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为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以及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提供政策向导、设定目标、明确路径,与《巴黎协定》一并对保护地球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内治理与实现强国梦交相辉映
在国内治理方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在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谋求进步。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在利用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同时,与全球贸易供应链紧密相连,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奇迹。
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并提出了六大战略举措,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个建议以“打包”形式落实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基础建设等政策和衡量指标。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十四五”规划的载体,为中国在新时代协调内部发展、扩大开放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旨在塑造强大国内市场,打造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的新增长模式。通过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深化“两个市场”互动,中国经济将实现进一步发展,以改善其机遇和前景。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包括:全面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丰富和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的发展是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全面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节能降耗和能源资源高效配置,将为生态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降低,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际社会见证了到2050年中国将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决心与行动。为了实现这一宏大愿景,我认为中国需要守牢六条底线。第一条是安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第二条是经济,进一步扩大内需,有序提升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摆脱出口投资依赖。第三条是打赢反腐败斗争,达到人民的新期望。第四条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建立社会治理的新范式。第五条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第六条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为了巩固改革成果,中国将尽快实现国家治理模式再度创新。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心。
(作者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贸和商业分析实验室协调员、国际关系中心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