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3年03月28日 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8日第2619期 作者:李继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一以贯之的初心传承,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也应是我国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价值立场、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进一步讲,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也是中国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导向。

  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在日常传播工作中,人民始终是传播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实践,在极其艰苦的革命时期就是如此。我们拥有一批扎根人民、素质优良的宣传队伍,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革命道理,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那时的宣传队伍相当于现在的媒体,主要负责发布信息,而有效传播效果的实现则全靠人民,革命信仰、理念、道理和策略等的传播要靠人民群众口口相传。比如,早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就有大量的民间歌谣传唱,真诚质朴,入脑入心;延安时期开创的通讯员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主流媒体,以“人民”命名,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当前的数字时代,人民的传播主体作用更加凸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力量。流量、粉丝量、日活量等数据,展现了人民参与网络平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数据运营与保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应是人民。当前,网络平台应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为重要考量,着重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如何打造符合人民需求与期待的传播平台,如何构建服务人民的平台生态圈等问题,积极打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空间。

  回望历史,我国传播理论与实践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伴相随。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漫画、歌谣、口号、短视频等,丰富了话语表达。人民话语成为最为鲜活、富有创意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这些话语带有浓浓的泥土气息,蕴藏着人民的切身利益与诉求,寄托着人民的希望与梦想,朴实真挚、鲜活生动、历久弥新。由此可见,当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时,会更加深入人心。一方面,人民话语是人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的朴素鲜活的日常语言。人民话语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无论是舆论宣传还是政策实施,只有讲话贴近人民,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方能增进理解、扩大传播。另一方面,人民话语有利于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只有充分发挥人民在传播中的主体作用,方能为人民话语的丰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尚书·泰誓》有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为天道、天意均应源于人民,人民的视听就是传播的要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传播理论和实践研究,更好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