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月23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3日总第2616期 作者:杨颖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发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宣言”,点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指路明灯”,吹响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一个民族要想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这掷地有声地回答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如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前行航向。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三件大事、十六个方面伟大成就系统回顾了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一组组翔实数据、一项项伟大成就、一条条战略举措,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定盘星”。舟行万里,操之在舵。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十年,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问题和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人民之幸。我们应当深刻领悟,核心就是力量、核心就是方向、核心就是未来。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是创造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伟大成就的制胜密码,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当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航向,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哲学社会科学实践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鲜明提出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时代命题。我们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人类社会或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之前,都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思想和知识为之做准备。为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投身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讲解和阐释论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学会用中国理论解答中国问题,充分发挥战略研究、咨政建言、服务社会和舆论引导功能,不断凝心聚力,锻造坚强战斗力,回答好兴党强党的时代答卷。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用鲜活的中国实践不断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在总结发展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上凝聚新力量、展现新作为。

  三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回望来时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植中华大地、契合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道路选择决定未来方向。只有坚定道路自信,方能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问题是时代的先声”,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象牙塔”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试验田”。为此,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工作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实践。新时代肩负着新使命和新任务,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聚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开展新型智库平台赋能行动,不断完善决策咨询平台,进一步聚焦决策咨询研究主题,推动决策咨询成果有效转化;实施新型智库平台集聚工程,增强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力,有效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四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励哲学社会科学责任担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强大的思想引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学习、理解与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一把“金钥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不能靠单打独斗,更不能闭门造车。“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强化区域交流合作,打造综合性、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哲学社会科学格局,推出有原创性、突破性、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成果;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实施好哲学社会科学对外交流工程,培育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交流大使”,在国际上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做到坚持在传承中发扬、在自信中坚定、在完善中提升,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