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扎实做好系统性设计、整体性谋划和协同性推进,不断提高教育的广度、精度和效度。
系统考量,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广度。“广度”强调教育在区域和对象上的全覆盖。系统考量、拓展广度,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域、全体、全员教育。一方面,在区域上拓展广度。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民族团结的凝聚功能日益凸显,人们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达成共识。不仅要在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要加快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的教育合力。因此,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应发挥好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也应充分推进东部、中部地区的教育全覆盖。另一方面,在对象上拓展广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象应包括少数民族同胞、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等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整体谋划,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精度。“精度”强调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的全面精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我们仍然存在对具体内容认识模糊、忽略教育对象真实需求等问题。因此,整体谋划、提高精度,有助于克服认识局限,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富有先进性、时代性、针对性的教育。一方面,应全面准确把握教育内容。既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又要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系。总的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本质上都聚焦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具有一定的叠合性。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强调维护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整体性、完整性和一体性,需要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依托。另一方面,应与时俱进优化教育方式方法。既要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又要关注教育对象日益凸显的个体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随着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发展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和前提,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应积极通过族际互动传递情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协同推进,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度。“效度”强调教育的资源整合和协同推进。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教育资源方面未充分整合形成合力,同时还存在各学段教育针对性不强、衔接不够等问题。为此,协同推进、提高效度,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有形、有效、有感的教育。一方面,充分调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内各要素,形成育人合力。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职责边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社会教育的支持作用。加强三者间联动协作,着力打造“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育人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实践等方面实现协调推进。另一方面,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大中小一体化”建设。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参照年龄特征、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维度进行一体化构建,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具有学段特色,又能打通学段壁垒,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通过上下学段的有机衔接和贯通融合,促使学生在渐进积累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形成体系化认知,并外化为自觉行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考量、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从整体性和动态性出发,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维路径研究”(2022GXJK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