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年03月02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日第2601期 作者:王雨辰 张熊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当代价值,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决策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人与自然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以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生态思想、共同体思想为基础,通过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以“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原创性概念为基础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价值追求,而且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学理阐释,其理论特质在于:

  第一,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系。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人靠自然而生活。另一方面,人类又通过实践活动利用和改造自然,由此人类和自然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把实践活动限制在地球生态系统安全的底线和边界范围内,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人类与自然才能保持和谐共生关系。

  第二,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既需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又需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抽象地考察。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生态利益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的生态价值观念,既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激励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又要求形成节俭、低碳消费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珍爱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这些重要论述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应当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尊重生态规律的客观性、对发展的可持续性追求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三个维度出发,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价值。

  从尊重生态规律的客观性来看,“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分别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人类实践和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维度,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只有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换句话说,只有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才能使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得以持续。

  从对发展的可持续性追求角度看,工业文明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但是工业文明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使人们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从而形成了以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的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共进,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大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面临的生态制约,以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维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出发,对推动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通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先后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从制度层面明确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内容,并制定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并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基于对生态资源制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对发展的可持续性追求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目的而提出的,其核心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从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既要求我们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又要求坚持走以绿色为鲜亮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只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真正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研究”(22AZD09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