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历史环境认知研究
2023年03月02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2日第2601期 作者:成赛男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获取物质资源的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历史环境认知研究,了解我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探究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变的相互作用关系,挖掘和传承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生态智慧和实践经验,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依据。

  发掘传统生态智慧

  环境认知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各种自然事物和生态现象的观察、感知和认识,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这种认知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具有多元而丰富的价值观念,能够帮助人类更客观地认识区域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同时,环境认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策略和环境行为,是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当前,环境史视域下的“环境认知”尚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国内环境史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已经开展与“环境认知”密切相关的研究,诸如对“本土性民间生态传统思想”“景观认识”“地理认知”“生态认知系统”的研究等,尤其是通过个案研究论证了传统环境认知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史学领域之外,人类学者较早地认识到生态认知在人类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着重考察了与生态相关的“地方性知识”在不同地域和族群生存模式下对环境行为和策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保存的传统社会本土性生态认识以及应对环境变化的传统生态智慧,得到了生态人类学更多关注,有学者称之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维度转向。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主要基于田野调查,对现存生态文化样本进行解析。而史学工作者则更强调环境认知的历史视野。我国历史上存留的丰富而连续的史料记载,使我国学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环境认知问题“传统”内涵的挖掘,不仅具有独特优势,还可形成本土特色。

  国际学界与历史环境认知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是在全球变化应对研究中针对“地方性知识”和“传统生态知识”的挖掘。与国内学界的区别在于,国际学界更强调地方性知识在应对环境危机和开展生态治理中的实践性价值,并提出地方性知识作为“科学技术”之外的知识体系,或许能提供多元应对策略。具体到史学视角,则是近年来对“传统生态知识”的再思考,即认为“传统”是指一个社区价值、信仰、习俗和实践代代相传的文化延续性,没有“传统”就无法显示知识系统内在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特征。对历史环境认知的考察,重点挖掘的正是“传统”的内涵,是在突出地方生态环境认知长期性、过程性的基础上,辨析其变化过程及历史源流。

  总体来看,无论在国内学界还是国际学界,历史时期环境认知研究都属于兼具前瞻性和应用性的跨学科前沿研究。当前,从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学的视角来看,人们对环境认知与人类社会文明演变关系问题的关注还不够,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比较匮乏。虽然许多环境史学者已经认识到环境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环境史学科架构中强调生态环境认知研究的重要性,但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与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的环境认知体系,不仅是区域社会应对当前全球变化的基础,也关系到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认知研究,不仅关系到传统知识和实践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发掘与传承,更关系到未来应对全球变化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从环境史视域加强历史环境认知研究,需要厘清多种相似概念的源流并界定其内涵,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人类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环境史学科架构和研究路径。与此同时,可通过系统的多元史料发掘与整理工作,促进深入的个案研究和区域研究。从各类文献史料中挖掘历史时期环境认知的相关记载,形成区域性的“历史时期环境认知数据库”。基于这些数据库,重建历史时期历时性的环境认知演变过程,在有节点性意义的时间断面上,进行更客观的环境认知体系复原。并进一步分析其如何受到环境的制约及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而讨论在历史时期环境认知体系的影响下,区域社会所做出的资源利用决策、行为及产生的环境影响与后果。

  总之,历史环境认知不但承载了地方民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生态智慧,还深刻影响了当今区域社会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行为,对于协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以我国江南地区为例,太湖流域东部具有特殊的地理和水文形势,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形成了这一区域特有的水文格局和治水模式。有学者指出,这种“活水周流”的水利体系承载着深厚的水生态文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社会的水网体系和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探求传统生态认识,积极借鉴古代的“活水周流”经验,尽可能恢复局地生态体系甚至水域景观,能够为长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助力。

  21世纪以来,“人类世”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跨学科的深入反思。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文明的历史渊源、生态系统面临的困境和未来出路等重大问题。正如某地质学家指出的,“人类世的提出不仅是一个地质学分期的问题,同时还涉及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问题和人类认识自己的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与学术话语的产生。加强我国历史时期环境认知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价值意蕴,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学理支撑。同时,可以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