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2023年02月09日 10: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9日总第2586期 作者:罗利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开展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新形势下,高校要以系统思维在各民族学生中抓实抓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入情入脑入心。

  第一,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管理服务育人体系中全方位贯彻共同体理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指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对于高校来说,教书育人、学习生活的各个场域,管理服务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与各民族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密切关联,就是各民族师生所感受的“平时”。可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营造各民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校园氛围,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是高校开展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重要前提。首先,要始终把民族团结、民族平等贯穿于教书育人与管理服务体系的所有环节,营造全校各民族学生平等相待、互助和谐、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其次,要突出育人的温度,强化“爱”的举措,大力推进彰显共同体理念的育人实践。比如,通过加强对各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促进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齐头并进,切实做到“一个都不能落下”,让各民族学生共同努力奋斗、共同成长进步、共享发展乐趣,以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让“爱”的教育落地生根。

  第二,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结合,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格局。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着眼于有形、有感、有效,构建起“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教育模式。一是要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深度协同,在各类课程中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全过程,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加强以“五个认同”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民族平等为基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载体的民族使命担当教育,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中,深化对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推动学生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行动。高校要充分利用“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活动,开展实习教学,鼓励学生深入人民群众中,扎根基层一线,体验国情、社情、民情,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领会各民族“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深刻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校园文化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是各民族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精神家园。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对增强“五个认同”、建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涵育学生家国情怀并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直指引导和文化信仰,自觉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理念融入高校精神文化、融入校园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观念文化的宣传以及在各类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中得以彰显,主动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追求。二是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丰富高校物质文化,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贯彻落实到校园教学设施、公共设施、文化景观等空间场域,在建设与修缮的过程中注重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展现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基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等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充分展现、深入人心。三是要引导大学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体现到行为文化上来,实现对自身日常行为的约束和规制,从形式认同走向实质认同,使大学生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促进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参与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多民族互嵌式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创新研究”(22BMZ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学生工作部、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