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场景营城赋能城市更新
2022年11月29日 11: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9日第2540期 作者:邓智团

  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尽可能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水、电、气等生活设施,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确保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当前,传统的碎片化改造已不再适应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的新形势和人们对丰富多元生活的新需求,城市更新亟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而结合城市更新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城市场景营造脱颖而出,成为城市更新的一股“新潮”,为新时代新征程系统推进城市更新提供了新路径。

  城市场景最早源于场景概念。从起初的以文化重塑城市空间的文化场景,到打造新经济应用场景,再到当下的城市场景,我们就是要着力谋划打造一个由硬设施和软环境组成的城市系统。其中,硬设施包括交通、建筑、市政与公共空间等城市形态要素,软环境则是这些设施与活动呈现出来的功能、氛围、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软性要素。例如,2017年成都率先提出构建多元应用场景,逐步升级到消费场景、治理场景;2021年上海浦东强调场景治理,形成10类57个整合场景。

  城市场景营造是以构建特定城市场景为目标,聚焦满足人的生产、生活和治理等某类特定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实现城市整体繁荣。它主要包括创新导向的生产场景、宜居导向的生活场景和智慧导向的治理场景三大类。创新导向的生产场景就是将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融入生产全过程,聚焦新经济空间、数字生产、智能制造和数字服务等细分领域,打造形成系统完整的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导向的生活场景,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社区生活、文脉延续、社会网络、消费服务以及绿色能源、低碳建筑、绿色空间和绿色出行等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宜居生活空间。智慧导向的治理场景则聚力智慧城市建设,整合“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一网统管”城市运行和“一体联动”风险防控等细分领域,全面提升特定城市空间的安全韧性水平和智慧治理水平。

  近年来,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和宁波等城市在以城市场景推动城市更新上作出了很多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然而,推动城市场景营造赋能城市更新,仍然任重道远。

  一是做好场景营造的顶层设计。应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场景营造的科学认识,客观评价各地以场景营造推进城市更新的成效,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转变碎片化、项目化和标准化的传统城市更新方式,探索设立城市场景营造试点城市。做好城市场景营造的顶层设计,将健康生活融入城市场景营造中来,强化风貌保护,延续城市文脉,推进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普及绿色建筑方式,打造人文、绿色和韧性的城市场景基底。推动形成标准清单加特色清单的城市场景清单,研究制定“标配+选配”的标准体系。

  二是强化场景营造的整体统筹。重视城市体检在城市问题诊断中的前置作用,系统梳理分析城市场景问题短板。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落脚点,打造目标多元、功能复合、生活便利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促进场景小生态与城市大生态的协调统一。聚焦城市功能重塑,因地制宜促进制造业、服务业、科技创新和消费等细分领域发展生态,营造创新导向的生产场景。聚焦人居环境改善,实施完整社区提升计划,弥补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营造宜居导向的生活场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营造智慧导向的治理场景。

  三是注重场景营造的次序推进。强化场景营造中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社区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作用。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做好城市场景整体设计,量力而行、分步推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统筹建新与更新的平衡,不断提升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水平。用好市场化手段,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场景营造,注重建管运主体短期、中期和长期效益的平衡。强调社区参与,注重共建共治共享,在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环节引入小区产权人、周边创业人、未来社区创建参与者等社区力量,实现居民需求与场景营造目标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