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
2022年01月25日 0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5日第2337期 作者:魏登才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还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应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个鲜明特征。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及时推出更多有思想含量、有理论分量、有话语质量的研究成果,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要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应自觉肩负“三大体系”建设崇高使命。第一,强优势补短板,完善学科体系。要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谋划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改革学科建设质量评价工作,切实将影响力和贡献度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做好科学定位、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工作,使基础学科扎实稳固、应用学科更具活力、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冷门学科后继有人。第二,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学术体系。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中国特色,正视中国经验,阐释中国发展逻辑,不断创造出标识性的概念、理论、方法。以不断创新的学术话语和学术表达,着力提升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能力。第三,彰显中华文化特色,繁荣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加强话语体系研究协调机制建设。将这一协调机制建成具有资源整合功能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平台,充分激发研究组织者和学科带头人在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及成果发布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突出统一性和包容性,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充分吸收和融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之中,并使之不断充实、发展、创新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围绕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等发展目标,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应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之中,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二是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三是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四是全方位培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