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2021年12月02日 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日第2300期 作者:龚剑飞 盛方富

  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制度。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极大释放了“人才红利”,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面对新目标新任务,我们亟须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良好制度环境,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强化主体责任 为用人主体放权赋能

  人才适不适用,怎样用好人才,用人主体最有发言权。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情况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没有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就没有人才的积极性。要针对用人主体在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突出问题,赋予用人主体更大的选用权、调配权、评价权和激励权。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用人主体按照市场化导向扩大自主权限,特别是保障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人才招聘、评价、薪酬激励。凡是用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自担风险、自行调节、自行解决的,可放手让用人主体去解决,发挥用人主体的积极作用。

  健全用人主体履职尽责机制。放权不等于放手。在放权赋能的同时,应明确政府、行业组织和用人主体等的权责边界,把握好“谁来放、放什么、怎么放”和“谁来接、接什么、怎么接”的关系。用人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下放的用人权限和事项,应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用人主体履行责任的监管机制,将人才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创新培养机制 为人才集聚夯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自主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归根到底要靠自主培养人才。要依托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独特优势,支持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在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

  聚焦“四个面向”培养人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亟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自主培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培养和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争取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在世界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全球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

  完善人才集聚机制。要实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战略目标任务,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积极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人才制度政策从“与国际惯例接轨”向“推动规则演化”转变。要加强人才精准引进,在有条件的地方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重大平台。要创新“使用弹性、服务个性、管理柔性”的灵活引才机制,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家人)签证、永居、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为打造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

  完善人才管理 为人才成长减压松绑

  没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就难有天下英才的归心。要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就需要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让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构建尊崇人才的激励体系。尊崇人才才会产生人才,争做人才才能人才辈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历史,涌现了许多聚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美谈佳话。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应传承我们党聚才爱才敬才用才的优良传统,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等,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崇人才的风尚,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

  构建人才为本的评价体系。只有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才能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的人才生态。要“破四唯”,更要“立新标”。坚持实践标准,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衡量人才的评价体系更加重“绩”而非“迹”,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健全青年人才评价体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打通晋升通道的“中梗阻”,突破成长的“天花板”,让人才干事创业更有干劲、更具活力。

  构建信任人才的使用机制。信任人才是尊重、善待、用好人才的重要前提。无论在科研项目管理还是在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应建立健全基于信任人才的制度体系,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营造既鼓励创新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给人才成长更多时间和空间。

  优化政策配套 为人才服务提质增效

  吸引、留住、用好人才,既要有良好的“硬环境”,更要有优质的“软环境”。要从人才关注的“关键小事”入手,全力打造拴心留才的人才服务政策链。

  推进服务政策集成化。面对全球日益白热化的人才竞争态势,要加快构建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运用系统集成思维,推进人才链与政策链深度融合,围绕人才链部署政策链,围绕政策链拓展人才链。聚焦基础研究人才、领军人才、急需紧缺特殊人才、青年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实施差异化集成性政策,从人才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人才工作的全过程链条完善系统性政策安排。

  推进服务资源集中化。优质服务是拴心留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打造人才资源“吸铁石”的魅力加分项。应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依托服务链筑牢人才链。要以用户思维想人才所想、急人才所急,改变人才政策、人才服务“碎片化”“分割化”“部门化”的现象,打造集引进人才、服务人才、赋能人才、引领人才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重塑人才服务业务流程,深入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便捷化、及时化的服务。

  推进服务方式智慧化。人才服务是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运用智能技术,提高服务人才的智慧化水平,让人才静心安心舒心做学问、搞研究。要加快人才服务领域数字化改革,打造“线上+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推进人才服务云平台、“人才码”和引才云平台建设,打造“网上综合体”“掌上综合体”“码上综合体”,实现人才服务“一键搞定”“一次办好”,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甚至不跑腿。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