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
2021年09月30日 09: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30日第2261期 作者:杨曙明 文/图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所铸,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是我国铭文最长的青铜器,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和“海内三宝”之一。

  毛公鼎通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5千克,大口圆腹。整体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增强了生活气息。口沿上有厚实高大的双耳,颈部的两道凸弦纹之间饰以精美的重环纹,腹如半球形,足呈马蹄形。

  鼎内壁铸铭文32行499字,是我国迄今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内容记载了周宣王告诫及赏赐大臣毛公。铭文共分五段:第一段,周宣王向叔父毛公追述先王以仁德肇国、君臣一体治天下、政治清平的盛世,继而以感怆时艰的语言,描述今则因一时丧德,局势不宁,特为国家濒危而忧心忡忡。第二段,周宣王册封毛公为冢宰,委以治理邦国王室内外事务的重任,赋予毛公宣示王命的专权,并特别申明凡未经毛公同意的王命,毛公可预告臣下不予遵守奉行。第三段,周宣王又分封给毛公土地,并告诫勉励毛公,不能壅塞民意,不要鱼肉鳏寡,不能沉湎于酒色,更不能堕落,要全心全意辅佐王室。第四段,为了确立毛公的权威,周宣王颁赏厚赐毛公大量礼器、命服、车马、兵器等,用于岁祭和征伐之用。第五段,毛公感恩戴德,为宣扬周王的伟大,特铸此鼎以作纪念。

  毛公鼎的铭文从“王若曰”开始,是王室史官代宣王命的常用词,后面四段均以“王曰”开始,显然是出自当时史官之手。记载了宣王时西周社会的真实情况,切中时弊,充分表明宣王委以毛公重要官职、力求革新图治的坚定决心,既讲天命又特别讲到德治的重要性,体现了西周统治者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全铭文精妙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为研究西周晚期社会政治、历史、典章制度等,提供了最为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毛公鼎还对研究中国冶金史、文字史等具有重要价值。晚清金石学家吴大澂说:“使当日孔子见之(指毛公鼎),必录入周书,在不删之列。”郭沫若称赞它“抵得一篇《尚书》”。陈介祺、曾熙、李瑞清、吴昌硕、王禔等,都为毛公鼎拓本作跋;张光远、万家保、张光裕、刘阶平、陈继揆、宋伯良、徐伯璞、方一戈等,都写过毛公鼎出土、收藏、流传、拓本、考释的研究文章。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吴式芬《攈古录金文》、王国维《观堂集林》、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字》、徐中舒《殷周金文集录》、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商金文集成》等,都有关于毛公鼎著录、考释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于毛公鼎的制作时代,清代学者多认为是周初之器,徐同柏认为是成王时器,吴大澂认为是文王之子毛聃所作。现代学者多认为作于周后期,陈梦家认为系夷王时器,郭沫若定为宣王时器,唐兰定为厉王时器。现多认同郭沫若的观点。

  毛公鼎的主人毛公,名字叫厝,出身名门。他的祖先第一代毛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毛叔郑。西周晚期时,毛公厝地位愈加显赫。据郭沫若的研究,周王非常信任他,命他治理国家,并委以专权,即便周王的命令,也要经过毛公的同意。为了明确毛公的职权,周王还赏赐他秬(黑麦)鬯(祭祀的酒)、命服、车马、兵器。

  金文中,人们知道最多的,大概就是《毛公鼎》了。其笔画匀称劲健,结体疏密有度,美观大方,既体现出凝重的气质,又有着气韵的流动。它以结体方整稳固了文字造型的基本形式,以偏旁错落有致形成巧妙的变化,又以圆转流畅的线条成为造型的枢纽。这种突出的特点构成它端庄遒劲的风采,在金文中堪称佳品,尤其是将体现篆书特色的圆转笔画,表现得丰富多彩。学习与欣赏金文,不研究《毛公鼎》,是不可能理解大篆艺术的形式特征的。《毛公鼎》与《散氏盘》一起被并誉为金文书法的“双字星座”。晚清书法家李瑞清题跋鼎铭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杨曙明  文/图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