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
2021年09月30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30日第2261期 作者:张丽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领性文件,它深刻解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之问——“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的正确性,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择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崇高性,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是从最普遍、最宏观的层面指导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与之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就是在具体国家、现实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理论,就是关于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国理政理论。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展开。

  从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开始,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是我们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纲领,但这一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视角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式不同,也与当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式存在区别。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而言,曾经我们沿用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而改革开放后我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探索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宣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的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重大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既渊源于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还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

  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诞生以前,没有一个派别或一种主义真正找到隐藏在人的目的和意识背后的价值观。作为唯物史观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到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几十年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共产主义并非遥远的彼岸世界,并非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在现实的实践中不断生成的。马克思在中学时就明确表示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并终其一生为之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价值指向。共产主义理想不是空想,而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实践中的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迈向共产主义的现阶段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逐步破除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脱贫攻坚”目标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在这些奋斗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去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指导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要求。它不仅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魅力,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坚守。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亦即以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解放全人类的思想。不仅要让劳动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奴役的处境,而且要让“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的每个人都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与此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致力于维护、保障、发展广大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表达了未来代替资本主义的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思想。由此可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马克思所提到的这些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均予以继承并根据中国的经济社会实际有所创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又表达了在未来的新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思想。马克思在这里所表达出的要“尽快”“迅速”发展生产力,原意上是要表达在当时的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后的事情。而马克思所期盼的,以及马克思主义目标指向的就是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用今天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的理论表达,也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着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汲取“理论原则”,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出适合中国当代发展要求的理论武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表示就是,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