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长效机制
2021年09月28日 10: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28日第2259期 作者:涂爱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和主要内容,其中蕴含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必须构建长效机制,多管齐下,使之产生文化育人的“合力”,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多管齐下,同时发力。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同时发力。一是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力度。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各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和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保障等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应以此为指导,进一步落实落细。二是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既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具体而形象地进行传播,也可以搭建手机平台、品牌网站,建立网上课堂,运用即时通信、群组等形式广泛了解和阅读各种经典之作。三是整合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感悟和领会。可以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通过探究文化源地,考察文化遗址,走访博物馆、历史古迹、革命纪念馆等,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认知历史、认知祖先、认知中华文化,使学生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思想境界。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必须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作用。一是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培养底蕴深厚的新时代人才。在学校教学的制度设计中,要积极倡导开设阅读和讲授古典文献的课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使学生在课堂中系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人文素养。二是整合社会力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可以开办“文化大讲堂”,邀请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到校开讲,利用当地博物馆和名胜古迹等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达到传统文化的育人目的。三是注重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始地,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培养的重要场所。一个家庭的家风家教、父母的文化修养、教育方式方法等直接决定子女未来的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家庭大有可为。家庭教育要以德教为本,将道德素养教育置于首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风文化塑造中去,突出家风的教育功能。

  多法并举,增强实效。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经典诵读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提升育人效果,可以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通过组建经典诵读兴趣小组、开展读书交流会、举办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抢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诵读的效率,增强经典诵读的效果。二是专家讲授法。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可以借助讲坛平台优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三是多媒体演示法。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观性,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育人实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图片展示、声像演示的手段引起心灵的震撼,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浸入血脉之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融通机制研究”(20VSZ0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