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黑陶:民族文化融合的视觉载体
2021年09月28日 09: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28日第2259期 作者:何毅华 刘兴全

  康巴地区的黑陶艺术浸染于多民族文化交融语境中,以一代代人的手作模式和一件件独特的器物造型记载了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真实的康巴黑陶形态多样,既有强调镶嵌装饰的阿西土陶,又有注重刻画表现的尼西黑陶,还有聚焦银饰配置的麦宿黑陶等。它们既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鲜活的历史见证,也是连接民族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中国陶瓷史》中曾有卡若遗址陶器类似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的论述,此乃藏汉陶瓷渊源的考古记录。《西藏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文成公主进藏后“以丝系由工织,以草制绳索,以土作陶器”,是黑陶受汉地影响之史证。《汉藏史集》载都松莽布支在位时期在汉地工匠帮助下制成茶碗,而据霍巍先生论文《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考证此时期应是公元676—704年。同为唐代,后藏地区的陶瓷烧制有长足发展,桑耶寺集汉地、吐蕃、印度风格为一体,其中就采用了釉质陶瓦,此时公元713—766年间,唐三彩正璀璨夺目,二者颇为近似,可见汉地制陶的重要影响。

  元以后藏传佛教受到高度尊崇,这时期寺庙建筑的兴盛为寺庙装饰制作的金工工艺带来发展,也加强了藏、汉、蒙工艺交流。而康巴黑陶正处于川藏茶马古道的核心区域,成为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结果。其典型器物酥油茶壶的造型就既有金属贲巴壶的痕迹,也有汉地鸡首执壶的影子;那些壶嘴上婉转起伏的龙形捏塑既是藏地金工中的造型语言,也是汉地荥经砂器中的装饰元素。汉、藏、蒙等民族手工特色终在康巴黑陶艺术中合而为一,促成了黑陶民族文化交融形态的形成。但明清时期,随着格鲁派的兴起和兴盛,康巴黑陶在造型方面宗教色彩渐浓,如圣水瓶、薰炉、八宝饰件、供桌等器物就直接取材于佛教内容。只是随着藏传佛教艺术的兴盛,黑陶艺术并没有获得长足发展,相反导致了康巴黑陶的衰落。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康巴黑陶终获得了新生。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同年,我国也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8年6月,尼西黑陶、阿西土陶、囊谦黑陶就以“藏族黑陶烧制技艺”获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同时,尼西黑陶艺人孙诺七林和当珍批初、囊谦黑陶艺人白玛群加先后于2009年、2018年、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此康巴黑陶得以重新发展,同时也翻开了汉藏文化融合的新篇章。

  民族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

  在康巴黑陶造型中,汉藏文化融合特征明显,如黑陶扁壶造型极似西夏系统的扁壶,都为龟形腹部,只是西夏扁壶多为腹部圈足的卧式形态,立式扁壶较少。早期扁形陶瓷水壶仿生扁形皮囊壶,适合“本以羊马为国”的游牧风俗习惯,是经过提炼与设计后形态模仿与壶身加固的陶瓷烧造工艺巧妙结合的产物。现代康巴黑陶扁壶已全部采用立式造型,主要满足迁徙移动常伴随的液体的储蓄和携带,体现的是现代康巴藏族人民的生活需求。一种器物的延续总是承载着过往的印迹,而胡人是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总称,显而易见,这种造型的传承延续是凝聚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康巴黑陶的酥油茶壶、酒壶等都以手柄、壶嘴的龙纹装饰见长。而龙纹壶常见于汉地,被称为“龙首壶”。该壶始于唐,多有陶、瓷两种材质。在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唐三彩龙首壶,以龙头为壶流,龙角弯曲衔接壶身,龙嘴张开,上颌弯曲上翘,下颌水平拓展引流。壶柄以泥片卷曲而成,一端连接壶体肩部,一端捏塑成龙首粘于口沿,与壶流龙首遥相呼应。在藏族工艺美术中,金属锻造工艺突出,典型代表有金属龙纹扁壶,瓶身较为扁平,通体龙饰,壶体为平面龙纹,而壶嘴壶柄分塑浮雕龙纹。霍巍认为:“龙这种想象出来的神灵动物来自汉地,将龙相互交织缠绕在一起的主题,早在先秦的艺术品中就已出现。”尽管早期汉藏文化中的龙各有所指,原始苯教信仰中龙是水中灵物,常以蝎子、鱼等形态出现。而后期藏龙与汉龙的界限逐渐模糊,到现代黑陶艺术中,龙纹已成尊贵祥瑞的文化符号。

  据说康巴黑陶原本银灰色,后为纪念格萨尔王才成黑色。关于黑色,苯教文献《黑头矮人起源》认为“卵生”是苯教世界观的来源,而其中卵有黑、白、黄等颜色。据此可知,藏族尚黑白的色彩观念与苯教有关,而陶器在藏地历史悠久,但遗存最多还是红、灰、褐夹砂陶,黑色较少,且从烧制来看,欲成黑陶须焖烧还原,颇费周章。可见苯教尚黑传统还需在汉地还原烧制技艺的作用下,才能最终促成黑陶主色调的形成。黑之为“父”色,在藏族地区运用广泛。例如,在建筑方面,桑耶寺里兴建的不仅有白塔还有黑塔。但随着佛教艺术的传入,黑色的“父”系地位发生动摇。视白色为高贵色的观念使白色成了藏族的主色,于是康巴黑陶中白色常以装饰点缀出现,酥油茶壶等器物中都配搭着洁白的瓷片。而藏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没有洁白瓷器烧制的土壤,而从汉族聚居区传过来的瓷器,晶莹剔透,独特珍贵,即便是碎片也不忍丢弃,充满智慧的制陶人便将之用于黑陶镶嵌装饰。自此陶之黑与瓷之白相互交汇,美美与共,最终形成了黑陶的经典色彩,也成为汉藏文化交融的永恒见证。

  康巴黑陶是一种突出的传统工艺,其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具有朴实的群众美学基础。在现代康巴黑陶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对其作为民族文化融合视觉载体这一特征的阐释、宣传与利用,从而让它的魅力沁润社会大众,让康巴黑陶的承载更加生动地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康巴藏区黑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负责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