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
2021年09月28日 1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28日第2259期 作者:李紫娟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合力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对如何开展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增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遵循。

  坚持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在黑暗中摸索的各族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各族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坚持党的领导是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另一方面,要发挥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核心作用。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是民族团结工作的中坚力量,是拉近党与各族人民距离,直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航标灯”。因此,要重点培养和建设忠诚有担当的民族干部队伍,注重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从而真正增进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数次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在民族交流中逐渐凝聚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情感认知的精神力量和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没有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没有全民族的团结抗争。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和新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旧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激发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动真情才能受感召,有共鸣才能有认同。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积极构建和维护中华民族这一共同的精神家园,增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团结奋斗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好讲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把历史渊源、现实情况、理论根据和实践优势都讲透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工作放在民族工作的首位,通过制定各种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其经济发展。新时代,在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转变民族地区发展理念。民族地区要想加快发展经济,就要解放思想,增强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意识,把中央相关政策措施与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发挥地区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民族地区转型发展。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经济发展本身不充分,工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要切实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补齐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向民族地区倾斜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民族地区也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扩大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充分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化解策略”(19VSZ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