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高贵品质
2021年08月10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10日第2226期 作者:张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筚路蓝缕的百年征程中,我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的惊人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高贵品质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觉,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进而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

  第一,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谋求人的彻底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完美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熔铸在一起,带领和团结广大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接续奋斗,我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政治情怀带领广大人民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实践中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显著成就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些惊人成就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第三,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真谛所在。马克思主义者就是根据马克思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披荆斩棘的百年征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当中的具体问题,逐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新时代,我们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熠熠生辉。

  第四,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理论优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更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了现实社会的残酷性和非人性,设想了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其理论仅仅是一种空想,难以真正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指明了人民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作为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鲜明的中国特色,开辟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从而为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五,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彰显真理的科学性。新时代,我们要秉承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和渗透,是非分明、勇于亮剑。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推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新时代赓续奋斗,需要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鲜明底色锻造革命意志、锤炼精神品格。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切实把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为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环境基础研究”(NWNU-SKQN2019-4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