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育的科类结构
2021年06月15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15日第2186期 作者:刘清华

  文科重要还是理科重要?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但其最大警示是间接提出我国亟须重视教育的科类结构问题。如何看待教育的科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学术真问题。

  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和劳务能力,而判断这种生产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生产率。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中,惟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同时在高质量人力资本和科技研究方面发挥作用,并改变生产函数的关键变量。事实上,通过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促进科技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早已被人力资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证明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不光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一些赶超型的新兴经济体,如芬兰、韩国、捷克、中国等国家中,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缩小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靠的固然有劳动力优势和巨大的人口红利,但同时也依靠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教育大发展等政策变革。

  教育的科类结构提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各类学科专业人才以及相应的科技产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除了军事学和交叉学科门类,一般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从本科专业目录看,这12个学科门类共计包括92个专业类和700多个专业。有研究显示,在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中,自1998年以来所占比例最大的为工学、管理学、文学。其中工学所占比例一直最高,均值为36%左右,哲学、历史学、农学比例最小。理论上说,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不同产业或者行业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是判断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要尽可能避免过大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但实际上,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视线却更多聚焦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最为在意的是能否把“专科”升格为“本科”,把“学院”改为“大学”,依次争取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以及竞争从省重点到国家重点的各种学科专业建设头衔,相对忽视的是学科专业的结构是否满足社会的产业结构需求。

  究竟要如何看待教育的科类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这一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基础研究的长期性,高等教育系统相对于经济和科技系统,一般说来要有适度超前的发展,才能够较好适应和促进未来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单就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的科类结构来看,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02—2015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数据显示,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的招生人数在总的高校招生人数中的占比一直在56%—60%。应当说,这个比例大致符合目前研究对理工类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我国正在将学科外延的发展趋势转化为学科内在质量的提升,注重内涵式发展,严把学科质量关,减少发展与现代产业结构方向不符的传统学科,重点发展与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等学科相关的优势学科专业和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当前高考科目选择性改革方案中,部分省(市)实施的“3(语数外)+3(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或者加上信息技术等7门学科中选考3门)”方案,或者“3(语数外)+1(物理/历史)+2(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考2门)”方案,对高中学生个体而言,已经通过个性化的科目选考组合,打破了文理分科的界限,高中生的共同学科基础主要靠各省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来保障。尽管如此,由于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有文科类与理科类的学科专业划分,两者需要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合理比例,怎样才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或者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仍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

  (作者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