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教师团队合作氛围
2020年10月23日 04: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3日第2032期 作者:王斌

  如何让“无形”的风气转化成为“有形”的力量。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期以来形成的团结友善、积极进取、诚实守信的院风,构建起温馨、和谐、富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家庭的无形力量。

  聚焦青年教师成长

  为了调动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学院不仅开展制度创新,而且以各种形式鼓励学院教师热爱思政课,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学院实施了一系列鼓励青年教师出版著作、参加学术会议、参加海外访学、产生高水平质量成果的政策,还通过组建学科小组、课题小组、教学改革小组等形式,营造了上下共同努力、携手并肩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学院要求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岗位认知教育等,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实施“一票否决”。近些年来,学院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在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理论研究、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学院青年教师中涌现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典范。有一些教师在“三报一刊”上发言发声,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积极发声,积极地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关心关爱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关爱学生成长,是学院自始至终职责和使命。以“共产党员先锋工程”为例,全院教师积极响应,还有很多老师参加了资助学生的“背靠背”“三师助学”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青年教师选择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与学生们谈心、聊天,为学生排解成长之忧、纾解生活之困。学院所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春风励志助学金”“碰碰凉助学奖学金”“3D木门奖学金”等,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巨大帮助。曾经有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在上学的期间有过过失,经过老师的教育和同学们的关心,该名同学实现了人生的转折,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取得了成长历程中的丰硕成果。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何形成了良好的院风,这些也都得益于学院持之以恒的使命担当。在关心和关爱学生成长的点滴中,学院始终聚焦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之处,在生活和学习的细节中进行施教,一如学院为每位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同学赠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意在刻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初使命意识。从学生入学的时候,学院就开展“学前教育系列讲座”,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学术规范教育”等,并诵读经典、读经典、学术沙龙、社会实践等制度化学习方案的实施,对学生进行系统、持续、长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在知识和思想层级,全面深入地影响学生。为了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学院安排学生每学期3—4次的义务劳动等,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学院已经健全“在马言马”“在马信马”的思想和价值舆论导向机制,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辛勤工作,学院培养的硕士、博士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创新奋进,团结友善,诚实守信,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一些同学已经成长为各个领域的精英和优秀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关注生活点滴 让学院成为温馨的家

  在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职工看来,工会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全体教职工的温馨港湾。一间独立的乒乓球室吸引了热爱乒乓球的教师来到学院锻炼身体;自发的太极拳活动也会定期举行;健步走、羽毛球、排球赛、趣味运动会等成为学院教师最喜欢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把平时很少走动和联系的师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参与和广泛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教师们之间的感情更近了,对学院的集体荣誉感更强了,学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更强了。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家庭困难教师救助办法》等制度安排,通过这一制度,学院工会帮助有困难的家庭切实解决了不少难题。多年来,关爱离退休老教师的光荣传统,使得离退休老师对学院的感情始终未减,他们在退休后依然选择担任课外辅导员,坚持督导团工作、坚持培养年轻教师,也时常参与学院的各项活动,为学院发展助力不少。工会尊重和关爱老教师的同时也把他们身上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