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紧迫又十分必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突出民生导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核心。民生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立足于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竞争力不强、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增大、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的实际,对依赖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以需求侧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民生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张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视通过制度、政策、机制和技术创新推进结构性改革,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增强产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服务人民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突出民生导向指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因过分注重短期效益,滋生了急功近利的狭隘的生产经营模式,这与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受此影响,追逐利润的生产和面向民生的实际需求出现错配。“要不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总是以资本为出发依据和诉求归宿,而社会价值强的生产却屡屡出现缺位,以致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领域出现供需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忽视民生导向的发展,也使很多产业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结构雷同、产品同质、供需失衡的局面,大量企业集中在价值链的中低端,而向高端攀升越来越困难。
突出民生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基于发展中急需纠偏的这些问题作出的顶层设计,切中要害而又高瞻远瞩。不仅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关系产业竞争力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强化民生导向,就是通过制度、政策、机制的优化组合,鼓励包含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在内的各类社会主体能够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秉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契合的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重视通过多方合作治理生产经营的外部性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生活中衣食住行、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领域的有效需求,同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民生导向指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首先,从制度和政策的供给层面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应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在民生领域内,通过政策性补助、政府资金引导、发展帮扶、税收减免优惠、评优奖励、项目特区等途径,以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坚持长期主义和社会价值发展理念的积极性为目的,因地制宜、系统性地优化制度生态系统,增强民生领域高质量发展项目的吸引力。应完善衣食住行、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领域的制度规范,营造良好的供给生态,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产业价值不断跃升,缩小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要素,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尤其是企业,扎根科技创新、打破“低端锁定”困局、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从而增强可持续竞争优势。唯有创新,才能促使产业做强做优,才能更好化解供需矛盾、满足人民有效需求。以高质量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
最后,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各自优势,进一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有效性的双向协同。政府应结合民生需求,通过优化制度供给引导社会投资流向供给不足的领域,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要继续发挥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其他企业创新创业,形成协作互补、共生共长的创新链,从而提升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