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2020年09月02日 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日第2002期 作者:古川

  当前,全社会对农产品的新鲜、安全、品质、外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市场供应的农副产品却没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对供需矛盾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就在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农产品流通发展不充分,缺乏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这导致升级的需求和优质的农产品不能有效对接,高品质的农产品不能完好、及时、准确地送达有需要的消费者,进而引发高价低质、优质低价的现象,市场出现失灵。价格反馈到上游,导致发展高质量农业的动力不足。破解农产品消费市场领域的主要矛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解决冷链物流体系落后这一结构性问题。

  冷链物流存在短板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结构性短板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核心节点、联结关系、薄弱环节、骨干网络和流通平台。

  第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中支撑点少,缺乏具有强大市场领导力量的核心企业。我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占市场份额的不到1/3,冷链市场的集中程度低,同质竞争严重。相对于亚洲最大的冷链公司日冷集团而言,业内领先的中外运冷链物流公司,在冷链资源、冷库网点、运营能力和资本实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没能发挥出我国冷链市场的规模效应。企业实力不足,缺少资金和动力发展冷链,从而对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没有带动能力,上游农产品难以进入可靠的冷链渠道。

  第二,农产品冷链中各主体之间关系连接不稳定,没有形成可靠的利益连接机制。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冷链涉及的主体复杂,包含了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冷链物流服务企业、终端配送者等主体,组织比较松散,相互之间没有稳定的关系联结。加之农村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正式的契约合同并不具有很好的约束力,需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网络,通过人际关系才能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关系。由此导致冷链的连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难以持续地保持紧密合作。

  第三,农产品冷链运输过程中,存在诸多“断链”的薄弱环节。冷链运输的技术要求高、运行成本高、协作难度大,冷链运输过程中存在冷链断开的现象。就客观因素而言,一方面是不同冷链环节的标准不同,比如在公路和铁路冷链转运过程中,两种冷藏设备和包装制式有差别,导致转换过程没有在低温环境下完成。另一方面是部分技术达不到要求,不同农产品的适宜温度有差别,有的设备缺少分区温控的手段,将需冷冻的农产品放进冷藏区。主观方面来看,主要是成本控制的问题,比如在肉制品运输过程中,运输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中途关闭冷储设备,导致冷链“断链”,以及终端配送中,不用保温包装,导致产品变质。

  第四,农产品冷链的整张网络没有搭建成形,冷链体系层次不够分明、向上下游延伸覆盖力度不够。各级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冷链流通体系的建设,国家和各省纷纷出台了冷链物流建设的规划方案,谋篇布局建设冷链骨干网络体系,希望用市场化手段推动骨干网络的建设。但是,冷链物流体系有一定的公益性,还要承担部分应急储备功能。因此,不同层次的冷链需具备的功能不同,特别是只有深入农村和城市的基层末梢后,才能发挥出冷链物流的社会效益。

  第五,冷链物流的数字化水平不高,缺少科学调配冷链要素资源的大数据平台。冷链物流中同时存在冷库空仓和容量不足、车辆超载和空载并存的现象,如果冷链行业能够使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地对冷链要素资源进行分析和调度。比如准确采集冷库容量、运输车辆、司机数量、在途温度等信息,并进行相应的控制,那么将极大地提高冷链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但是,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业还仅处在信息化发展阶段,缺少可靠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来牵头整合冷链资源。

  微观与宏观解决机制

  面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这五个问题,需从微观机制和宏观管理的角度,执行“五个层面,一个核心”的解决方案。核心宗旨是建立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促进高质量农业发展,以下是“五个层面”。

  第一,冷链物流网的关键控制点、核心抓手是冷链企业,要在区域和全国甚至国际市场上打造一批领导企业。国内冷链市场规模非常大,能够容纳足够多的冷链企业发展,但需要提高市场集中度,发展若干家有较强实力的标杆企业,带动冷链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冷链惠农服务政策的落地执行,提供有力抓手。

  第二,通过专用资产投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等方式,在冷链主体之间建立稳定的连接机制。冷链主体之间关系的稳定,关键是建立合作共赢的利益连接机制。冷链前期建设的投入较大,建成之后要靠货运稳定,才能维持经营并盈利。所以,不同主体可以借助不同的优势,采取入股建设、订单折扣、市场共享等模式,将农业生产者有效组织起来,开展冷链多主体协作经营。

  第三,打通农产品冷链的全过程标准,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透视冷链全过程,降低“断链”风险。一方面要完善农产品冷链的标准体系,统一冷链全过程的标准,减少运输工具转换和包装更换等过程中的衔接障碍。另一方面要大力引入先进的定位、感知和识别等技术,动态跟踪记录冷链物流的状态,并采用智能分层分区冷藏设备,减少冷链过程的人为干预。

  第四,合理规划冷链物流网络的区位和功能布局,推动网络向基层末梢延伸覆盖。冷链物流网络的布局,要考虑农产品特征、地理特点、区域定位等因素,布局不同类型、规模、性质的冷链骨干体系,也要考虑冷链两端末梢需求,完善冷链网络的“毛细血管”建设。同时让渡一些市场利益,着手发展公益性功能。

  第五,发展数字化冷链物流体系,创建智慧冷链管理平台。在数字经济时代,迫切需要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数字化能力,通过形成高水平的数据采集、存储、应用和分析等能力,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冷链资源调配。要发展资源互通共享的冷链调度平台,从设施层、功能层、转化层和应用层来搭建面向不同需求的平台层级结构,并鼓励消费者、农业生产者、经营企业、政府部门参与平台建设,构建基于社会多元共治的开放应用平台。

  最终,依循“点—结—链—网—平台”的问题解决框架,即定点联段、结段成链、交链为网、多网融合、平台协同,来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由核心企业形成物流网络的支撑点,并围绕核心企业来建立与其他主体的利益连接关系,再通过标准化建设和技术升级来保证冷链的连贯运行。在冷链主干形成的过程中,还要加大向前端和终端末端的覆盖力度,形成遍布基层的冷链网络,最后在智慧冷链平台的协调下,科学优化冷链的资源调配。如此,通过弥补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结构性短板,实现市场供需有效对接,将有效价格信号反馈到上游,激励高质量农业生产。

  (本文系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智库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农业‘走出去’问题研究”(19ZK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