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为了更好地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各种话语资源之间的关系。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可采用的话语资源主要有三种,即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资源和西方文化话语资源。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性话语资源,是彰显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科学性、时代性的必然选择。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文化理念是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础性话语资源。深入挖掘和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话语资源,是体现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民族性、大众性的重要选择。
再次,西方文化话语是当今世界一种拥有“话语霸权”的话语资源,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要竞争者。同时,西方文化话语中也有许多富含人类文明智慧的积极有益成果。我们可以本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原则,有选择性地借鉴其积极合理的成分。
总体而言,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并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批判性地吸收借鉴西方文化话语中的有益成分,进而更好地展现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世界性、包容性特质。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应当是一个汲取、容纳和改造多种话语资源前提下的话语生成过程,从而生产出丰富而又极具生命力的话语内容及形式。
第二,处理好学术话语、意识形态话语与网络话语之间的关系。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大致包括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网络话语体系三种类别,而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也需要妥善处理上述三种话语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为意识形态话语和网络话语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话语,这些话语为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网络话语体系提供了知识性、价值性的话语资源。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其次,意识形态话语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网络话语中的主导性话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挣脱西方话语的藩篱、超越西方话语局限的关键,是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置于指导地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的语言形式以理性化为主要特征,而网络语言的形式则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化特征。如果我们在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过度使用非理性化的网络语言,那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科学性、权威性、明确性。因此,我国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亟须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展开,坚持理性化语言与网络语言相结合,不能为了吸引网民的“眼球”而过度使用网络语言。
再次,网络话语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网络空间中,网民既有运用理性化语言表达的一面,也有明显的非理性化(如非规范性、通俗性、随意性、情绪性等)表达的一面,比如通过对数字、字母、符号、谐音、拆字和错字等的运用,创造出形形色色的新奇语言。这些个性鲜明、新颖独特、影响广泛、时效性强的网络语言,需要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在分析辨别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如果我们能够恰当运用流行网络语言,就可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生动性、感召性和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力、凝聚力,从而吸引广大网民关注学术前沿动态、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第三,处理好中国话语与对外话语之间的关系。互联网空间是人类的共同精神家园,但在其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异常激烈。
一方面,我们应当把中国话语的主体性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即坚持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为主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资源,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积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一是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信仰、文化及习惯,制定出面向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话语表达形式;二是采取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抓住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的世界性议题,提出易于各国人民理解认同的解决方案;三是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和平崛起”“世界大同”“负责任大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回应国外民众的重大关切。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18JZD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