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辩证关系
2020年04月14日 00: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4日总第1906期 作者:李合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行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中国取得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思想统一活泼、人民安居乐业等成就,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为既希望快速发展又期冀保持思想文化、制度体系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选择。

  科学认识与把握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辩证关系。对于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出了明确答案。首先,意识形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其次,意识形态的作用不容忽视,它能动地作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是我们认识意识形态、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理论。正是建立在充分认识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做了明确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两项工作高度统一、不可分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经济建设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之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中国共产党及时做出了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战略转变,除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外,关键在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凝聚了民心、积聚了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基于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全面分析,基于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此,“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再次重申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强调党的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意识形态建设保障经济建设的正确航向,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与道德滋养。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在世界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加以思考,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实践中加以运筹,赋予意识形态“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新的内涵与定位,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完善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原则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明确的要求,“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一方面,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为此,我们“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设”(20BKSJ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