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野下的理想信念教育
2020年03月10日 04: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0日第1882期 作者:李朗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内蕴了意识形态的解释框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意在让人们提升精神境界、形成共同价值取向、达成思想共识。在全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媒体一方面带来了理想信念教育信息传递的便捷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理想信念教育信息传递的碎片化,全媒体视野下教育主体的多样性、教育内容中异质因素的成长、教育环境的变化部分消解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原本的效度。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全媒体视角来看理想信念教育,探究理想信念教育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代境遇。

  全媒体构成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当代环境。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全媒体指“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各种新旧媒介形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媒体等,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王庚年,2013)当前,在各种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全媒体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教育环境,并非价值无涉的产物,而是有其积极的作用机制,深刻作用于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改变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媒介生态。整体来看,全媒体对理想信念教育既是机遇,也形成了挑战。

  理想信念教育在全媒体时代面临着崭新机遇。全媒体,实则是悄无声息传递一定价值观的符号载体。全媒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符码化,压缩了时空间隔,改变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中教育主体肉身—思想的同一性,实现了教育方式的变革。首先,全媒体重构了人和技术的关系,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赋权。在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是一种点对点、面对面的教育,借助话语、在场、教育内容的学理性和深刻性说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这种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的缺点在于,较难评估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教育客体对于内容的接受度、教育客体能否实现所接受的教育内容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化,实则存在着裂隙。全媒体的发展,延伸了教育主体的物理身体,延展了对话空间、丰富了对话方式、拓宽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即时化、零距离的信息传输,为理想信念教育摆脱宏大叙事式的教育方式、着眼于从生活世界寻找教育方式提供了可能,也为教育主体通过数据化方式量化评估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提供了可能。其次,全媒体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全媒体时代的智能算法、数字化推送、个性化定制等重构了理想信念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在运用全媒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体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深入研究教育客体的心理规律和接受习惯,将一定的价值理念、知识目标、能力要求糅合到教育内容中,通过全媒体当中的形象塑造、话语表达、叙述方式、影像资源等调动教育客体的视觉、听觉,触发他们内心的感动,达到情感共鸣,让其将在全媒体中接受到的知识、理念、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起到其要达到的功能和效果。最后,全媒体可以快速整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必须回归其生长的现实土壤。借助全媒体的平台,理想信念教育者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分类整合,充分运用文字、视频、图像、音效等,调动受教育者的各种官能实现精准传递,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触发受教育者共鸣,让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传递内容,为日后唤起记忆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付诸实践提供可能。

  全媒体时代对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重要挑战。任何技术变革,必然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在全媒体时代,全媒体延伸了人的身体器官,个人行为被转译成数据、文字、声音或图像,信息流动的频率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人们每天接触到的海量信息对他们固有的认知框架产生着冲击,塑造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全媒体对各种媒体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这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全媒体时代,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传播主体的全民化让理想信念教育处于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一方面,全媒体时代呈现的信息内容的去中心化、去权威性、碎片化容易让人们产生理想信念的困顿和迷惘;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者的身份权威性缺失,容易让个人意识迷失于全媒体所形塑的群体意识中,容易用感性经验来替代理性判断,甚至丧失自身的独立思考。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冲击。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借助于全球化浪潮,妄图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实则是霸权思维的一种映射。在这个战场中,谁夺得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权,赢得了民心,谁就拥有了个体和社会发展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谁就能维护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在全媒体时代,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向生活世界渗透,深入民众心理和世界观中。在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战线实则从线下进一步延伸到了线上线下结合,不管“在场”或“离席”,教育主体都要进一步扩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阵地,及时回应教育客体的关切,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信度和效度。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中说:“因为任何媒介都有力量将其假设强加在没有警觉的人身上。预见和控制媒介的能力主要在于避免潜在的自恋昏迷状态。”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真相”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当汹涌的信息扑面而来的时候,不明就里的我们极易被卷挟其中,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迷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在信息的场域,当信息裹挟我们的时候,有时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为契合理想信念教育时代变化的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也必须变革。

  首先,全媒体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主体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过程对“人”的关照。人,应该是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在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过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政策性、宣传性,容易让教育客体产生疲乏、逆反心理。全媒体的发展,恰好为理想信念教育素材的选取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更有利于教育主体寻求契合教育客体心理需求的素材,凸显对人的关照,赢得教育客体的情感支持和心理认同。

  其次,全媒体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主体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向生活世界的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想信念教育主体要实现对理想信念教育客体的思想引领,就必须植根于物质生产、文化母体、道德底线,进入教育客体的生活世界,正确感知教育客体的生活空间,理解教育客体的生活习惯、个人偏好、价值取向,用全媒体中的技术手段分析与教育客体相关的数据,实现个性化的精准信息传递,借此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理想效果。

  最后,全媒体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主体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情感化的浸染。兰德认为,“情感在人的生命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去感受、培养并尊重情感。没有了情感我们将不会感受到幸福,甚至无法生存。没有了情感我们就没有了欲望、爱、恐惧或者动力。”情感在自我意识的确证和形成层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影响着我们的深度意识、左右着我们对事物的偏好、决定着我们对某件事物或者某种观念持有的赞同或排斥的态度。在全媒体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主体须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借助全媒体的技术手段予以包装,走入教育客体情感深处,进入教育客体的潜意识层面,教育客体日后唤醒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奠定坚定心理基础,从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落地生根。

  (本文系2018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改革开放40周年党建工作研究项目(2018JKDJ07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