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红色精神传承教育
2020年03月10日 04: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0日第1882期 作者:陈文林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近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积淀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蕴涵和民族特色的红色精神,奏响中华民族雄壮高亢的精神凯歌,成为中国共产党砥砺初心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并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精神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反复强调让红色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这些重要论断,既充分彰显了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又与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度吻合,也为红色精神传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化认识,营造红色精神传承教育氛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正如邓小平所强调:“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攻坚克难、凝聚民心群力的思想源泉。红色精神蕴涵矢志不渝、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等崇高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红色精神以红色基因为底蕴,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为灵魂。依托红色精神开展红色教育,既是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的有力举措,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教材,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提供强大的精神武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也是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走向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保障。要进一步深化红色精神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认知,营造崇尚红色精神的浓厚氛围,在耳濡目染中增进红色精神认同。

  加大投入,夯实红色精神传承教育保障。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夯实红色精神传承教育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学制定红色精神传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把传承教育红色精神落实到社会治理中,让红色精神传承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无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抑或《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法规政策;无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抑或“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重要论述,都是对红色精神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高度肯定,也是红色精神传承教育的重要遵循和实践指向;二是加大财力、人力投入。红色精神以“人、事、物”为物态载体,表现出来的是红色文化,实质是红色文化资源。红色精神的蕴涵拓展、红色基因的凝练概括以及红色历史的梳理,为红色精神传承教育提供内容保障。如何丰富拓展红色文化、如何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投入,更需要充裕的资金保障,以便为红色精神传承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加强协同,发挥红色精神传承教育合力。红色精神传承教育既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红色精神传承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全媒体传播和实践养成的“三位一体”红色精神传承教育体系,促进家庭、学校与社会联动,切实增强和发挥红色精神传承教育合力。

  第一,优化家庭成长环境,筑牢红色精神传承教育基础。家庭是个体生活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对个人修养和思想观念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许多研究充分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极大地影响着子女的态度、意见和行为。优化家庭关于红色精神的认知环境,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升家庭对红色精神的认同度,能够从心理、思想认识上为红色精神传承教育奠定重要基石。

  第二,强化学校教育,夯实红色精神传承教育主力。学校是个体系统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塑造和确立,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学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永放光芒。在基础教育阶段,应侧重红色精神的科普或“扫盲”。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必须从基础开始,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中,应适度增加红色精神元素,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着手,从所在民族、区域发轫,从红色精神蕴涵的“人、物、事”切入,运用图片展览、现场讲说、视频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红色精神有所感知、有所体验、有所认同,初步萌发红色精神认同意识。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渐趋成熟和稳定,对传承红色精神的要求就不能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在于深层次的理解及弘扬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应从红色精神的内涵、缘起、意义等入手,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红色精神的吸引力;在教学方式上,应通过对多个红色精神的比较、分析和归纳,多视角、全方位提高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力;在教学活动上,应运用纪念活动、志愿活动、模拟体验等,强化红色精神的渗透力;在课程设置上,应通过开设专业课程,培养红色精神研究或传承的专业型人才,使红色精神传承教育走向专业化视野,实现红色精神的“活态”传承,提升红色精神的感染力。

  第三,推进媒体融合,拓展红色精神传承教育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微博、微信、QQ、直播平台、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应运而生,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格局。为此,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据工信部统计发布,截至2019年4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规模高达12.9亿户,充分凸显了媒介运用和媒体融合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对红色精神传承教育而言,要积极、大胆、充分运用全媒体的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实现红色精神宣传力度的最大化、传播效果的最优化;要大力发展交互式、服务式、体验式的媒体工作格局,积极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增强传播力、扩大影响力、提升引导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实现红色精神传承教育平台的多领域、全天候、全方位。

  第四,注重实践养成,联通红色精神传承教育路径。马克思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力戒空谈”,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重要论断无不彰显实践的重大意义。就红色精神传承教育而言,要加大实践力度,使红色精神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实践贯穿于红色精神传承教育全过程。通过参加蕴涵红色精神的纪念活动、仪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训、营地体验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畅通红色精神传承教育渠道,可以增强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加深对红色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教学指南研究”(18JDSZK007)、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韶关红色精神传承教育研究”(J2019002)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