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文艺作品讴歌新时代
2019年11月19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19日第1818期 作者:陈茜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就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讲话发表5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扎实落实到行动上。当前,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扎根人民生活,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讴歌新时代、服务新时代。这里以音乐创作为例作些阐述。

  扎根人民生活是音乐创作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因此,文艺工作者要走进生活深处,吃透生活底蕴,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音乐创作同样如此,音乐离开生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回顾历史,但凡有成就的音乐家都是“与人民打成一片且本身就是人民”的人,其作品都是来自于人民生活的接地气的好作品,如《游击队之歌》《松花江上》《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及歌剧《白毛女》等一系列精品力作。这些音乐作品广为传唱,影响至深,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为当时的音乐家们深入群众,做到“身入”“心入”“情入”,从人民生活中吸取艺术养料,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扎根人民生活才能重塑自我、熔铸大我。之所以强调音乐工作者深入生活很重要,一方面是深入实践、贴近现实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重塑自我、熔铸大我的需要。深入生活并不是单纯深入别人的生活,不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出现,而是一种重塑自我的深刻体验过程,是向社会、向人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摆脱小我的局限,而获得与大多数人相同的立场、感受与情感的过程,是一个熔铸大我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写出民族的悲欢,创作伟大的作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创作思想的进一步明确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的不断推进,音乐工作者越来越注重沉下心来,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和能量,从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我。他们深入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农村集镇、社区街道、军营学校等,通过开展采风创作、慰问演出、辅导培训等活动,把从生活和与群众接触中产生的灵感,转化为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变成一部部精品力作,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扎根人民生活才能创作出反映中国精神的音乐作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民族精神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认识和把握,也可以用音乐来深化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塑造。就像一个国家的人民要唱国歌和本民族的经典音乐作品一样,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就是用音乐形式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化身和代表,寄托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和灵魂,鼓舞着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广大音乐工作者一要以“传世之心”,扎根人民,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创作的主旋律,做到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要在精神文化领域创作出体现鲜明“中国精神”的音乐作品,打造出像《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中国音乐重器,以此来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扎根人民生活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风貌的音乐作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触及人民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音乐在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每每发挥着重大作用。经典的音乐作品具有“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永恒魅力。那些反映抗日救亡、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歌曲,都切实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各自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这些经典音乐,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风貌,振奋时代精神,推动时代跃迁。舍弃了这一点,我们的创作就不能汇入时代发展的洪流,更不能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

  扎根人民生活才能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的精品力作。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创作,必须扎根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广大音乐工作者要把创作的触须深深扎进人民生活,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对人民生活中的强信息和微信号都能产生强烈感受,能够在生活细微之处感应到隐含的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与人文情怀,并以此为对象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精品力作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要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复兴正能量。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精品力作,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传承着文化思想,启迪着未来智慧,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绵延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品力作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不仅在于可以在当时立得住,更因为能够在未来传得开。当前,中国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前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作为支撑。精品力作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内涵和力量,它们既是时代的精神支撑,也是从历史开辟未来的文化传承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国音乐工作者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深刻体现中国风格韵味、中国审美情趣、中华文化精神、中华审美追求,反映波澜壮阔而生动多姿的人民生活,讴歌、回馈和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