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和主阵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过好互联网这一关。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加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着重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话语、渠道以及机制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使高校成为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入等问题,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应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着力构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引导师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将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升广大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三是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通过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等让师生了解网络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流程,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选择、理解、分析与研判能力,努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四是加强法治与道德教育,通过法治教育让师生了解底线与高压线,在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做到遵守法律法规;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师生增强自律意识,自觉践行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
拓展渠道资源,实现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全覆盖。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在渠道拓展上下功夫,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充分挖掘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教育资源,实现全渠道覆盖。一是加强思政课主渠道建设,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一方面,以“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系统地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在思政课中设置相关专题或专节,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讲清楚《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底线教育,营造不敢为的氛围;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讲清楚我国面临的网络安全形势;等等。二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元素。同时,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开设网络安全、网络素养等相关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三是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强化功能,将相关教育内容融入第二课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技能;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大学生走进社区、乡村,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宣传教育、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党课、团课、教工例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师生进行全覆盖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推进话语转型,增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面对师生信息获取、发布渠道的转变,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既要“大水漫灌”,更要实现“精准滴灌”。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认真研究师生网络行为的特点,改变灌输式的单向宣传和自说自话,着力在创新话语形态上下功夫,用广大师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话语,润物无声地影响他们,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一是传播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师生团队通过创作与生产一批优秀网络文化产品,讲好身边故事,传播正能量。在与课程实践环节、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业师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安全等内容,以课程作业、学科竞赛等方式生产一批弘扬真善美、具有较强传播力的网络文化产品,并为优秀作品提供展播平台,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让参与师生更有成就感、获得感。二是组织一些师生,发挥他们新媒介使用娴熟、熟悉网络语言、善于传播等优势,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及校园突发事件中发挥好动员和引导作用,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影响力、引导力。三是深入挖掘师生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其优秀事迹和行为,让先进人物成为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通过壮大主流舆论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师生。
完善机制建设,形成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新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着眼常态长效,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按照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努力形成“大宣传”“大思政”工作格局。二是健全阵地建管机制,通过出台网络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开展新媒体业务培训等途径,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切实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强化技术保障,切实加强网络监管,构建安全屏障。三是完善队伍建设,聚焦思政课教师队伍,对其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确保主渠道畅通;聚焦全体教师,通过全员培训等方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网络素养教育,推进落实课程思政;聚焦专职和兼职宣传队伍,着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有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挑战的能力水平;聚焦师生党员、学生干部等队伍,通过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政治素养,使其在关键时刻敢于善于发声亮剑。四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流程,着力提升对网络舆情和网络意识形态突发问题的处置能力,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策略研究”(17GXSZ29YB)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