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王前:发挥科技伦理的社会治理作用
2019年05月14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14日第1691期 作者:李群 王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治理国情调研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工作,面临很多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需要运用科技伦理的社会功能及时加以解决。

  科技伦理应用于社会治理存在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科技进步过程中发挥科技伦理的作用是必要的,更是紧迫的。

  1.从科技伦理角度预防、化解相关社会矛盾日益必要。

  科技伦理是科技与伦理交叉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主要对科技进步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制定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从科技伦理角度化解相关社会矛盾,降低科技应用和工程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事故。科技伦理的核心观念强调:从科学技术角度能做的事情,并不都是应做的事情,因而需要进行伦理反思和评价,及时消除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可能存在的隐患,开展积极预防。

  相对于社会治理中的行政问责和法律惩戒而言,科技伦理对科技应用和工程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一种软约束,注重发挥人们的道德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科技伦理的作用方式注重解决人们日常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尽可能将相关社会问题化解在未产生严重后果之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更好地协调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因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社会治理方式。

  2.从科技伦理角度预防、化解相关社会矛盾日益紧迫。

  科技伦理主要涉及研究伦理与学术道德、高科技伦理、常规技术伦理、工程伦理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预防、化解相关社会矛盾的任务日益紧迫。研究伦理与学术道德是指从事科研活动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从事学术工作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针对某些科研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人体实验、人兽混合胚胎研究、气候工程实验等引发的伦理争议,需要确定相关伦理准则,避免产生不可逆的恶果。针对伪造数据、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倡导道德自律,加强监管。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孕育待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诞生和运用,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继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社会治理方式提出巨大挑战和新要求。

  高科技伦理主要研究纳米技术、网络技术、生命技术、认知科学等领域出现的伦理问题及其防范措施。由于这些领域的应用后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产生深远影响,因而需要及时开展伦理评估,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如纳米材料生产和使用可能带来的毒性问题,网络技术涉及的“黑客”“网瘾”“隐私泄露”等问题,生命技术涉及的“基因编辑”“器官增强”“安乐死”等问题,认知科学涉及的“大脑芯片”“人工智能发展边界”等问题,都需要及时开展相关伦理分析,不能任意发展。以席卷全球的“勒索病毒”事件为例,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还带来监管风险;还有无人机“黑飞”对成都、重庆等机场航班起降造成的重大干扰,这些事件无疑都给我们带来科技伦理方面的深刻思考。

  常规技术伦理主要是指已进入常规生产过程的技术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这里涉及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者的损害、产品设计中的狭隘功利主义倾向、违规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随意排放工业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常规生产过程的技术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增加很多制度管理成本。常规技术活动的后果都是确定的,引发伦理问题的原因在于设计者、操作者和管理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而道德他律的约束未能制度化并有效发挥作用。近些年来,欧美国家出现的“价值敏感性设计”“劝导技术”“道德物化”等举措,都是针对常规技术伦理问题展开的。

  工程伦理主要是指工程活动的立项、实施、使用过程带来的伦理问题。这里包括工程风险的防范和工程事故的处理、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认定、工程活动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工程对环境的近期和长期影响等问题引发的伦理冲突。工程活动的立项、实施、使用过程带来的伦理问题,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增加很多技术成本。工程活动是各种技术要素的综合作用,影响更大、更深远,因而需要及时有效的工程伦理评估,保证工程决策的合理性、工程实施的安全性和工程使用的可靠性。

  加强科技伦理的制度化建设完善科技伦理教育

  按照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需要加强科技伦理的制度化建设,完善科技伦理教育。

  从目前科技伦理涉及的诸多现实问题来看,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科技伦理的重要作用,一要靠相关的制度化建设,二要靠科技伦理教育的完善和深化。

  我国在科技伦理应用的制度化方面已经有较好基础,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都建立了针对研究伦理和学术道德、高科技伦理、工程伦理的研究和监管机构,在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防范高科技风险、避免重大工程事故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特别是在生命技术和医学领域,对基因编辑、药物试验、器官增强等领域的研究活动,已经有较普遍的伦理审查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对于常规技术伦理和工程伦理的普及也有明显作用。但是,在制定高科技发展的相关法律和伦理准则方面,我们还不够及时、深入。不少企业管理者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往往是分别考虑的,而相关管理部门在技术评估和工程绩效评估中对伦理因素缺少足够重视。这就造成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对科技伦理缺少充分了解,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责任意识不强,往往在出现重大工程事故之后才进行伦理反思和评价。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伦理教育方面也取得较大发展,很多高校开设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高科技伦理、工程伦理相关课程。最近全国工程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工程伦理”作为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必修课,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普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科技伦理课程在很多高校还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缺少专门师资,学生也不够重视,科技伦理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显然,如果理工科学生在学校里未能掌握必要的科技伦理知识,未能形成科技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未能掌握解决科技伦理难题的必要方法,一旦他们步入工作岗位,就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科技伦理困境,难以协调好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由于科技应用和工程活动缺乏伦理规约而造成的重大问题就会层出不穷,难以根治。

  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要发挥科技伦理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该从制度化建设和科技伦理教育两方面入手,同时加强媒介宣传和舆论引导,使科技伦理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各级领导、各行业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1.建议在高校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科技伦理必修课程。组织力量编写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特别是典型案例分析的视频资料,推进教学改革和经验交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科技伦理教育,为培养理工科人才的科技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打下坚实基础。

  2.建议在企业普遍开展以“负责任创新”为导向的技术评估,逐渐走向制度化。“负责任创新”是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强调在技术创新活动的设计、试验、生产、市场化和管理各环节渗透社会责任要素,注重考察创新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建立有效的反馈调节机制。欧美很多国家已经开展“负责任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我国一些科研单位、高校、企业也开展了“负责任创新”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以“负责任创新”为导向的技术评估,是科技伦理制度化一个可行的抓手,值得大力倡导和推广。

  3.建议及时开展高科技伦理对伦理、法律和人的基本权益影响的相关研究,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行为准则。目前,高科技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行为准则研究相对滞后,很容易造成一些缺乏必要的法律和伦理约束的“灰色地带”。抓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行为准则,不仅有助于我国的高科技领域健康发展,而且会产生世界性的积极影响。

  4.建议在媒体宣传和舆论导向上,关注科技伦理服务于社会治理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将科技伦理的社会治理功能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考察,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宣传普及,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伦理的良好氛围,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正能量,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得到更好的落实。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