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视域下的欧洲史研究
2022年10月31日 09: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31日第2519期 作者:陈琬睿

  9月17—18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了“纪念齐思和先生诞辰115周年暨第三届北京大学欧洲史博士生论坛”。来自国内外高校的80余位青年学者围绕欧洲的过去、现在与发展前景进行了交流。

  第一,跨国网络与全球互联。欧洲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面貌。罗马大学文哲学院的谢斯杰通过分析2020年罗马教廷开放的最新档案,研究了西方国家在1942年罗马教廷与重庆政府建交过程中的影响。他认为,双方建交过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反法西斯同盟与轴心国在外交领域争夺的缩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王心同关注了朝鲜战争期间英美在缅甸政策上的分歧与协调,认为分歧的原因在于美英之间冷战意识和帝国意识的冲突,协调的结果是美国取代英国在缅甸的主导地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范继敏以20世纪80年代西德和平运动为考察对象,认为反美主义既是科尔政府强加于西德和平运动的标签,也是西德和平运动在政治表达与行动中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了运动的进程。

  欧洲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塑造了当代欧洲的形态。随着国际政局的变化,两德统一的呼声高涨,英国政府却一改前态,公开反对德国统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左萍分析了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态度,认为英国政府此举从本国利益出发,损害了英德关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叶伟认为,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支持科索沃地位自决,为科索沃带来了四十余年的和平,同时也助长了科索沃地区民族主义的滋长,埋下了矛盾与动荡的种子。战后初期,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盟国宣称支持德国统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杨佳研究了1945—1948年盟国对德占领方案的演变,认为盟国在此期间灵活运用了分区与整体两个原则,以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整体进程。1918年大流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流行病的暴发,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死亡人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伤亡人数的三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朱敏认为,大流感影响了战局的发展和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侵袭了巴黎和会的参会政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影响世界格局重构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初,昏睡病在非洲大规模暴发。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陆晓燕认为,一方面应对昏睡病的跨国医疗合作促进了热带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医疗实践中的不合理与不平等也为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第二,在跨学科框架下进行全面研究。跨学科是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显著特征。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李旭从战争法角度回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对德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指出经济制裁模糊了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的边界,重塑了战争法体系,无法真正避免战争的爆发。德国慕尼黑大学德语系的曹旸从文学史角度解读了二战期间德国流亡作家对“德意志性”的讨论,认为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德国流亡知识分子不满于同盟国把纳粹的诞生归因于德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他们试图将德国人民与纳粹分子区分开来,为德意志民族性正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杨于森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了19世纪普鲁士铁路国有化的历史原因及影响,认为铁路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使得政府大规模干预铁路市场成为历史必然,这一举措同时促进了普鲁士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

  跨学科视域推动史学研究将关注点从帝王将相转向社会底层,以自下而上的视角剖析历史发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王钊以16—17世纪英格兰的地方请愿书为依据,追溯请愿制度的缘起与发展,解读近代早期英格兰请愿机制,再现下层人民的生存面貌。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张质雍以15世纪英国乡绅威廉·普拉姆普顿的政治生涯为切入点,探究乡绅这一英国社会中间阶层在15世纪日趋崛起的历史轨迹,也借此管窥15世纪英国地缘政治鲜活的全貌。

  不局限于文本阐释,努力拓宽史料来源,也是跨学科视域为史学研究带来的新变化。16世纪时,狂欢节庆典成为教皇在公共领域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舞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殷眳分析了庆典过程中的面具、花车游行等意象设计,认为庆典塑造了教皇作为精神领袖与世俗统治者的双重角色,有助于教廷应对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崛起带来的冲击。欧洲冠军联赛是享誉世界的足球盛事,也是欧洲人集体记忆的重要来源。巴黎第一大学历史学系的李惟一关注了欧冠联赛的比赛实况、媒介传播与球迷互动,认为欧冠促进了文化领域的欧洲一体化,帮助塑造欧洲共同身份认同。

  第三,理解欧洲重大战略问题。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欧洲治理提出了更多挑战。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的胡金婵认为,脱欧与疫情为英国国际教育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英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积极促进国际交流范围从欧盟扩大到全球,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同时增加远程教育技术的出口,以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邱镜霖、沈可嘉以欧盟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为研究对象,认为这些措施实现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再平衡,推动了欧盟财政事务的一体化,而且现有改革有可能成为未来欧盟经济治理的新常态。

  从历史中寻找东欧矛盾的根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的后继党面临着不同的历史遗产,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吴吉韵以波兰、匈牙利、捷克与保加利亚为案例,展现了差异化的转型路径,认为结构性条件与能动性因素共同塑造了不同的政治竞争力。为应对西方国家对白俄罗斯进行的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白俄罗斯积极推动进口替代政策。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叶玉虎认为白俄罗斯寄予厚望的中小企业实力普遍较弱,难以成为推动进口替代的主导力量。

  此次论坛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诞辰115周年纪念会。齐思和先生学贯古今、史通中外,不仅是我国世界中古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而且在西周史、春秋战国史、乾嘉考据史学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维主持纪念会并致欢迎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资深教授马克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主任彭小瑜、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孙立新先后致辞,缅怀齐思和先生,并勉励青年学者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欧洲史学科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