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瀚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史、古文字、青铜器、出土文献等。专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中国青铜器综论》获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考古类一等奖。
欧亚草原指西起黑海沿岸、东至外贝加尔湖的欧洲草原与亚洲草原地带。欧亚草原与今中国北方地区至晚在约公元前二千纪初即开始有族群与文化的互动,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选择了资料较为充足的三个重要专题予以讨论,即中国西北地区早期冶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殷墟发现的双轮辐式马车与欧亚草原的马车、夏家店上层文化——欧亚草原与中原文化交汇的载体。其地域自西向东,其时间则自公元前二千纪至公元前8世纪(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公元前二千纪初至公元前二千纪中叶,中国西北地区相对内地较早地出现了成规模的冶铜业。近年来新发现的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张掖市西城驿遗址出土的多种遗存,展现了与中亚及西亚的文化联系。更为重要的是,西城驿是当时的重要冶铸中心。西城驿二期(约前2000—前1700)冶铸红铜,但已有坤铜,三期(约前1700—前1600)以及同时期的其他四坝文化遗址则出现了较大比例的砷青铜,至酒泉干骨崖四坝文化较晚期墓葬中出土铜器锡青铜明显增加,比例超出砷青铜。这种情况清楚地展现了河西走廊地区经历了由红铜—砷青铜—锡青铜转化的趋势。较早期的砷青铜含量集中在3.5%—5%之间,符合使砷青铜达到最佳性能的比例,但这种比例在西亚、中亚地区都是自公元前四千纪中叶后经历了相当长时间才得以掌握。因此,河西走廊地区砷青铜虽然取材于本地,但很可能采用了西亚、中亚已较成熟的砷青铜冶炼技术。四坝文化稍晚阶段转为锡青铜为主,从锡在合金中所占比例(新疆哈密天山北路青铜文化在锡青铜合金比例上也有类似的情况)看,则有可能受到分布于欧亚草原中部的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东区冶金技术的影响。关于西北地区在欧亚草原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冶炼技术的研究,对于探讨与其有更紧密的地理与文化联系的中原地区早期冶铜技术中的问题(如砷青铜的出现、石范的使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安阳殷墟发掘出土的车马坑表明,自殷墟文化早期始,商人即已拥有成熟的双轮辐式马车与多种铜车马器。马车的驾驭对于交通与战争方式有重要影响,是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在考古发现的商前期遗存中,没有出现马车。马车在商后期早段突然出现,而且非常成熟,其来源问题多年来一直为中外学者瞩目。在殷墟与马车有关系的还有在商王大墓周边被埋入殉葬坑中佩带弓形器或北方式青铜短剑的殉人,在殷墟卜辞中可见商王朝有来自北方族群的刍牧人与由北方族群成员组成的军队,殷墟出土有大量北方式兵器,皆反映了商人通过战争等方式同与欧亚草原关系密切的北方族群之联系,制造与驾驭马车及养马的技术无疑来自这些北方族群。20世纪70年代,在乌拉尔山脉东南的辛塔什塔墓地中,发掘出土有约属公元前2000年的双轮辐式马车。特别是1956年在亚美尼亚喀申古墓群中,出土了约属公元前1500年的双轮辐式马车,更与殷墟马车极为相近,为揭示殷墟马车的渊源提供了重要信息。最大的可能是,马车通过欧亚草原中东部传入中原,其媒介应是与商人有广泛联系的北方族群。
分布于东北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流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在相当于春秋早中期时进入繁荣期,鲜明地体现出多种文化交织的特点。除了自身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外,在一些重要墓葬中出土的兵器、工具、马具等器物及纹饰,多与分布于欧亚草原东部的石板墓文化器物相近同,同时也含有位于今图瓦地区的阿尔然王冢(一号墓)所代表的文化之因素。在一些高等级的墓葬中出土的中原式铜器及仿造的中原式陶器、铜器,又反映了与燕国及其他中原列国相交往的事实。夏家店上层文化应是两周之际欧亚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联系的重要媒介。特别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骑马饰件透露出,欧亚草原骑马术很可能是于公元前9至公元前8世纪经由夏家店上层文化传入中国北方的。
以上三个方面的事例说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族群间的交往与互动。多种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与必要条件。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