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创刊背景及其影响
2020年11月17日 0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7日第2049期 作者:童杰

  20世纪初,梁任公首倡“新史学”,以为中国传统史学存在“四弊二病三恶果”,进而断言,“合此六弊,其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作为史学革命的旗手,梁任公主张要为全体国民写史,坚决摈弃旧史学仅仅关注帝王将相与社会精英、以王朝更替和一姓兴衰为核心的做法,转而主张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为主旨,撰写民史、社会制度史、经济史、文化史等。梁任公对社会经济史的研究颇为着力,他身体力行,先后撰写了《史记货殖列传今义》《管子新解》《中国史上之人口统计》等文,并于1904 年写成《中国国债史》一书,这是中国经济史学出现的重要标志。此外,他还计划写成一部系统的《中国生计学史》,惜乎最终未能成书。

  “十月革命”后,在李大钊、陈独秀等进步人士的积极引介下,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知识界受到广泛关注。其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深刻影响了当时及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1920年前后,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将经济史研究置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系统之内,并摆在了一个非常显著的位置。1920年,胡汉民、胡适、廖仲恺、朱执信等人在上海的《建设》杂志上就“井田制是否真正存在”展开讨论,引发了众多学者参与研讨,诸如史学家柳诒徵、经济学家刘大钧对此均有深入论述。井田制源流的探究,关涉田制史、田赋史,需要对与之相伴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宏观的把握与细致的理解,这直接推进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运动遭受极其严重的挫折。关于中国社会特质、中国革命性质等重大问题在国际和中国引发了一场大争论。托洛茨基派认为中国已是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布哈林则坚持主张中国封建残余占有优势,发生在苏联的争论很快传入中国。如何正确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成为与中国革命前途攸关的重大问题,由此引发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为辨明当前的社会性质,必然要追溯社会的历史,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很快延伸到社会史的大论战。主要的争论点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历过奴隶制社会?春秋战国以后是否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郭沫若在1928—1930年间完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该书《导论》开宗明义地说明世界历史是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制社会的顺次发展,并概括地划分了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主张殷商时期是原始社会,西周是奴隶制社会,东周时期进入封建制社会。1929—1930年,陶希圣相继出版《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中国封建社会史》,影响较大。陶氏在社会史上的见解前后多变,论点游移,但却提出一系列引人关注的问题,如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制阶段,封建社会何时结束,有没有“前资本主义”社会,当今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等。在这些重大问题上陶氏不断改变说法,每次改变都有一套思辨,这正好为他人提供讨论的契机,于是议论纷起,争辩不断。郭沫若和陶希圣的著述,对于社会史论战起到了激发的作用。

  1934 年12月,《食货》半月刊创刊起初是在顾颉刚的热心倡议下积极筹办的,是民国时期第一份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学术专刊,陶希圣担任主编,由上海、南京、北平、武昌新生命书局发行,其发行量一度高达4000份,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论文的主要发表园地。从1927年延及1934年,社会史论战热烈的争论氛围持续不断。陶希圣作为论战的主要人物,却在1934年以后突然转向,由活跃转向沉潜。在《食货》创刊号上,陶希圣于《编辑的话》中提出:“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争斗,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局部历史的大翻修,大改造,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在1934年以前,社会史论战趋于激烈,《食货》自1934年底创办以后,虽然对社会史论战的问题有所关注,间或发表李季等人的相关文章,但总的趋势是偏于历史资料的梳理,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等宏观问题逐渐疏离。在1935年,杜若遗《陶希圣与〈食货〉》一文指出:“陶希圣先生主编的《食货》半月刊,批评着过去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缺点,又指示着此后该走的途径。”《食货》半月刊汇聚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并以此形成了学术队伍。他们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专题史料,包括二十四史、地方志、档案、账簿等;开辟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领域,诸如寺院经济、赋役制度、宗族制度、都市经济等等。

  《食货》半月刊创刊号扉页刊载了《食货学会会约》:“一、为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发起食货学会。二、凡是志愿或正在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的师友们,皆得任意为本会会员。三、各大学史学系经济系社会系师友愿参加本会时,无须另觅介绍。此外的人,经本会征求或经会员介绍,即为本会会员。四、会员得任意脱会。五、本会不举行具有形式的任何会议,以食货半月刊为相互报告及讨论机关。(A)会员已在研究的题目,由半月刊发布消息。二人以上所任题目相同时,请求共同进行的方法。(B)会员并得随时提出未经研究题目,由半月刊发布,征求研究人。提出题目时,应说明要点及已知的材料,并列举未知的项目。如能附加书目更好。(C)会员研究心得及成绩,或作成论文或写出纲要,由半月刊发表。(D)进行研究所用的技术及方法,在半月刊公开,以便讨论。(E)会员知有外国或本国有关中国经济社会史的书籍论文,随时介绍于半月刊发布。(F)会员研究的心得成绩,互相通知,互相批评,不限于以上所举的方法。六、会员除前条说明外别无义务。除任意订阅半月刊外,不纳会费。七、本会发达到了有具体组织的必要或举办别项研究事业时,再以法定团体的程序,成立组织,本规约便行废止。”上列规定看似松散,实则开放、包容,极大地团结了当时所有涉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个人与团体,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由此亦可窥见,陶希圣创办《食货》半月刊的落脚点在于开展纯粹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举凡有益于研究工作的人和事,都要兼收并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集合中外资料和研究力量来拓展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食货》在1937年7月1日推出第6卷第1期后,因卢沟桥事变突发,日军侵占北平而终止,共刊行61期。以鞠清远、武仙卿、何兹全为主的食货派围绕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展开了大量的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为现代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创建提供了诸多研究成果,为民国时期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美国密歇根大学张春树教授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其贡献与影响:“(1)扩大国史研究之领域与资料之范围;(2)开拓历史解释之架构与范畴;(3)加深史学分析之角度与幅度;(4)养成众多之具高度史才、史学、史识并多具科学分析方法之青年史学家。总其成果,便是引导中国之史学研究进入一境域,为近代中国史学标界立基。”著名史学家齐思和高度赞誉《食货》半月刊是一个最著名的社会经济史杂志。

  (本文系宁波市社科基地课题“《食货》半月刊研究”(JD20MG-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