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延吉城镇化历史变迁
2020年07月20日 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0日总第1970期 作者:黄玉兰

  延吉是位于我国东北的一座边疆城市。延吉在清末形成了城镇规模。延吉城市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清代以前地名不明确、有清一代地名几度变迁、清末确立延吉地名三个阶段。延吉城市的形成过程,是清朝开禁“龙兴之地”、移民实边的过程,也是朝鲜半岛贫民进入吉林省境内开垦荒地、建设家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

  清代之前,延吉地区具体名称不明确。《金史》中的“浑蠢水”是最早指代这一地区的名称,但这时的“浑蠢水”与延吉的关系尚不明确。明代,这一地区是建州女真所居之地。1619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诸部,在东北地区始设盛京围场。如上,至清前期延吉地区未出现具体地名。

  进入清代,延吉地区逐渐形成了具体的地名,并经历了几度地名变迁过程。首先,由“珲春河”到“珲春”这一地名的出现。其次,珲春地区内形成南冈、烟集岗等新地名的过程。“珲春”作为地名出现,是因“珲春河”而得名。《大清一统志》将《金史》中的“浑蠢水” 称作“琿春河”。康熙五十三年(1714),清朝下令在吉林围场内建珲春城,从而首次出现“珲春”这一地名。可知,“珲春”之名是由河名衍生出的行政区划。

  19世纪60年代,中俄之间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朝失掉了乌苏里江以东领土。从此,珲春地区成为中国、俄国、朝鲜三国的国境交汇点,其边务重要性凸显出来。为了加强边防建设,清朝于光绪七年(1881)全面废除对东北的封禁。伴随着围场的开禁,珲春地区内相继出现了南冈、烟集岗等具体指代现延吉地区的名称。

  光绪六年,吉林将军铭安向上奏请招民开垦“南冈荒地”。“南冈荒地”位于清朝封禁的吉林围场之内。铭安的奏请很快得到了光绪皇帝批准。光绪七年,清朝在南冈荒地设立了珲春、南岗(冈)、东沟、黑顶子等招垦局,招纳关内之民至此开荒垦种。而南冈作为招垦局所在地,是延吉地区出现的第一个确切地名。南冈因招垦局所在之地,又被称作局子街。

  清朝的移民实边政策主要面向的是关内汉族农民。但是,关内通往图们江北岸的路途遥远,又有山川阻隔,因此当时来此地垦种的汉族人民数量有限。而图们江对岸的朝鲜半岛贫民,却有着非常便利的条件。从而,当时生计困难的朝鲜半岛贫民开始至此开垦荒地、谋求生路。面对不断涌入的朝鲜半岛贫民,清廷曾发出禁令,但是各种禁令仍挡不住流离失所的朝鲜半岛贫民涌入南冈地区的势头。越境至南冈地区的朝鲜贫民无土地领有权,因此出现了朝鲜贫民充当汉人佃农的现象。清朝官员吴禄贞在其报告书中写到招垦而来的汉人,领荒地后无力垦种,皆招朝鲜贫民为佃佣,甚至有些人将荒地售于朝鲜贫民。为了抚恤这些朝鲜贫民,光绪十一年清廷专门划图们江北岸长约七百里、宽约四五十里地方于烟集岗,作为收纳朝鲜贫民之地,并设立越垦局。烟集岗越垦局的设立使朝鲜贫民获得了可以耕作的土地,摆脱了佃农的身份。而烟集岗作为朝鲜贫民聚集区的地名出现。

  设立烟集岗越垦局之后,聚集于此的朝鲜贫民数量越来越多。光绪十六年开始,清廷对朝鲜贫民开垦的土地进行清丈地亩、照则升科。至光绪二十年,清廷共清丈朝鲜贫民越垦地亩一万五千四百四十二垧七亩,并完成照则升科,将垦民立社编甲。从此,朝鲜垦民拥有了土地领有权和纳税的义务,从而转变为国民。光绪十七年,清朝将珲春招垦局与烟集岗越垦局合并为抚垦局,治所定在南岗。南岗抚垦局设立的目的在于抚绥这些编甲入社的朝鲜垦民,使其安心生活。南岗抚垦局的设立是清朝管理朝鲜垦民事务之始。

  延吉作为地名出现,源于光绪帝在此地设立延吉厅。在清廷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下,图们江流域日趋繁荣。其后清廷为了管理和维护图们江流域国民的安全,于光绪二十八年在南冈添设了理民之官——延吉厅同知。延吉厅同知的任命,标志着延吉厅这一行政机关的设立。从此,延吉成为与珲春同级的地方行政机关。而延吉这一地名的出现源于清光绪皇帝对这一地区的命名。

  20世纪初,日、俄两国在我国东北地区角逐,对东北虎视眈眈。这些形势促使延吉发展成为边疆城镇。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将手爪深入朝鲜半岛,随后又将势力伸向与朝鲜半岛一江之隔的延吉地区。光绪三十三年,日本以延吉的朝鲜垦民受马贼与无赖的凌辱为借口,称要派员到延吉地区进行所谓的保护,试图侵占中国图们江以北地区。于是,清朝也派官员至延吉,与日本会勘界务。延吉成为防日御敌、保卫东北、保卫全国的重要门户。宣统元年(1909)东三省总督锡良奏请在吉林省添设道府厅州县各缺。同年,延吉厅荣升为延吉府,成为图们江流域的行政中心。之后,清廷不断加强对延吉府的政治、军事、文化建设,以抵御日、俄强邻。清末,延吉发展成为重要的边疆城镇。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