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患导致明朝元史观转变
2016年11月21日 08: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21日第1092期 作者:琚小飞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维护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仿古代帝王为前朝修史,以表明元统已亡,明承天命绍之。从朱元璋起,明朝廷便树立遵奉元统的史观,成祖、宣宗等皆克绍箕裘。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寇边,明军在土木堡惨败,英宗被俘。“土木之变”成为明朝元史观的转折点,此后官方敕撰著作不断挞伐元统,私人撰述也以族群之别斥责元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明朝最终将元世祖之祀剔除。明代在元统论争上之所以经历了由认同到否定的过程,严重的边患局势以及官方和士人的反应是其主要原因。

  明初确立遵奉元统的史观

  朱元璋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后,对政权的合法缵承日益重视。元统问题牵涉到元末遗臣与天下人心所向,明政权的合法缵承又关系到政权巩固与天下安定。因此,朱元璋一方面力主遵奉元统,对元朝表现出极高的尊崇;另一方面,为胜国修史,表明元统已亡,明缵而绍之。

  首先,力主元入中国为天命所归。早在1367年出兵北伐时,朱元璋就在《谕中原檄》中宣称:“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此论虽是为抨击元政作铺垫,但其中蕴积着朱元璋的更深层用心,檄文结尾之处将这种用意道明,“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愿为臣民者,与华夏之人抚养无异”。朱元璋积极认同元统的目的,在于论证明朝政权的合法性,并劝谕元代遗族归降。洪武六年(1373)八月,朱元璋将元世祖入祀,“作历代帝王庙于京师……右奉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并于同年十一月“命于北平立元世祖庙”。在帝庙祭祀中明确元世祖之位,既是对元世祖功绩的认可,也是对元朝正统地位的认同。

  其次,仿古代帝王为胜国修史。在朱元璋看来,“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明开国后,他便诏告敕修《元史》,命宋濂、王祎总裁修撰,仅历331天便告成,成书速度之快居历代史书修撰之首,清人钱大昕称“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朱元璋之所以如此急于为元朝修史,蕴含着明确的政治动因,即表明元统已亡,明承天命绍之,从而在法理上证明北元政权乃逆天命而为。

  明成祖朱棣对其父力主元统之说极力秉持,并反对过分强调“华夷之辨”。永乐二年(1404)四月,朱棣曾在招抚瓦剌首领时,宣称“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在“华夷一家”观点指导下,他对残元势力极力示好,并对前来投附的蒙古人表示出极大信任,甚至直接任以要职。这必然引起那些秉奉“夷夏之辨”的传统士人的反对。永乐十年十一月,洮州卫所镇抚陈恭上疏称:“玄宗几丧唐室,徽钦几绝宋祚,夷狄之患,可为明鉴。”成祖却以历代史实予以驳斥,“春秋之法,夷而入于中国则中国之”。朱棣并没有故意以“夷夏之防”之谓贬低元朝,而是指陈其不当区别人等。宣德八年(1433)四月,明宣宗忆起当年明成祖的教谕,称“此古轩辕所都,而后来赵宋之疆境也,宋弗良于行,金取而都之,金又弗良,元取而都之,元之后裔不存殷鉴,加弗良焉”。从明宣宗的追述中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曾以继承宋、金、元自居,明确表示明乃是继承元统。同时,明宣宗之所以追述明成祖的教谕,也可以反映宣宗对元统的认同。

  边患促使明朝改弦更张

  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亲率大军出征。不料,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围困,英宗被俘,军队死伤惨重,史称“土木堡之变”或“土木之变”,北部边患日趋严重。明朝朝野震惊,“群臣聚哭于朝”。与之相对应的是,明代官方敕撰著作在元统论争上开始出现斥元倾向。在这种形势下,官方开展了对宋元时期史书的修撰。

  景泰六年(1455)七月,敕修《宋元通鉴纲目》。后因英宗复辟,修撰工作一度作罢。至成化九年(1473)十一月,宪宗下令重新编撰《宋元通鉴纲目》(即《续资治通鉴纲目》),成化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总裁官商辂呈《进续资治通鉴纲目表》,仿朱子《纲目》之体,遵从《春秋》大义,“凡诛乱讨逆,内夏外夷,扶天理而遏人欲,正名分以植纲常”。明朝官方敕修的《续资治通鉴纲目》严明“内夏外夷”,意在否定元统。时任副总裁谢铎称“贼后、篡臣既不可为统,而夷狄如元,独可以为统乎?”因此,成化年间所敕撰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明确称“元不当为统”。

  瓦剌寇边、英宗北狩,南宋偏安一隅的场景仿佛再现,从而触发了明代朝野郁积已久的恐慌。因此,他们反复申述明朝文化的优越,以弥补因现实恐慌而导致的心理颓势。翰林院学士丘濬在《家礼仪节》中称“中国所以异于夷狄,人类所以异于禽兽,以其有礼也”。他以文化差异为基础,进而阐述族群优劣,其中蕴积着故作镇定的蔑视与不屑,恰与现实局势的不安相对应。在《世史正纲》中,这种文化差异被描述得更为淋漓尽致。丘濬在《世史正纲·元世史》篇首即诬夷狄“统我华夏衣冠礼义之民”。丘濬塑造出“文化”的标尺,借以衡量元朝夺取政权的史实,从而使得元政权的合法性被打上“攫取”的烙印。

  翰林编修唐顺之所撰《左编》,又称《历代史纂左编》,“以历代正史所载君臣事迹纂集成编,别立义例”而成,于正统取舍仅汉、唐、宋三朝而已,王畿《历代史纂左编凡例并引》称“纂汉唐宋之君者何?重正统也”,此即阐明《左编》之宗义。《左编》设“夷狄”一节,辽、金、元等皆以夷狄身份入之,元既已入夷狄类,作为一统中原的王朝身份便遭到黜夺,遑论正统之位?由此,《左编》秉奉的元史观不出传统的夷夏观之右。不难发现,《左编》影射的元史观仅仅是撰者朝代史观的一部分,元与其他外族一样,被纳入了作为夷狄身份的附属地位的书写中。这在明代中后期的史著中屡见不鲜,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书写文类,但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的撰史原则,这种“箭垛”效应规训了有关元史的撰写模式,以“夷夏之防”为基础的元史观的书写范式已然被士人广泛接受。

  嘉靖年间,明朝与鞑靼的关系极为紧张,群臣纷纷建议罢黜元统。嘉靖十年(1531),侍读学士姚涞上《论元世祖不当与古帝王同祀疏》,痛斥明初儒臣建言明太祖将元世祖立祀,“使元主得与帝王并列,以渎我祀典”,请求罢黜元世祖之祀,将元与历朝区隔。世宗以“太祖神谋睿断,将世祖入祀,迄今已有百余年”为由,对姚涞的主张不予理睬。由于明朝廷在边境战争中未能取得令士人满意的战绩,群臣不断建言,请求革除元世祖之祀,“中国非胡元之所当居,是胡元决非中国之所当祀矣”。迫于现实,嘉靖二十四年二月,诏令“撤其塑像,革其祀”。这标志着明代官方“主元统”说的彻底更张。

  引导士人撰述方向

  明代元史观由最初遵奉元统,此后逐渐更张为斥责元统。这种转变体现出一个可供探究的视角:明代元史观的更张同历代帝王处理明朝与北元关系密切相关。终明一朝,始终存在与蒙古民族的不断争斗,元史观亦随着双方斗争的盛衰而显现出变化。明初,太祖朱元璋试图劝降北元,在多方示好的同时,积极纂修元史,将元统继于宋之后。洪武之后,两者关系被归化为朝贡体制下的和平交往。永乐年间,北方游牧民族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他们分别向明朝称臣纳贡,由此建立起了正式的朝贡关系。仁宣时期,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蒙古朝贡次数和规模又有所扩大。然而,“土木之变”中英宗被俘,边患日益危急。这一时期明朝官方敕撰的著作纷纷主张元不当为统,应该说与明蒙关系出现的危机直接相关。嘉靖时期,瓦剌频繁扰边,传统的朝贡关系已经难以维持。

  可见,明代元史观与双方关系的起伏一一照应:和平交往时期,明廷采取了宽容态度,对元朝的认同体现了对蒙古臣属地位的容纳;“土木之变”的发生彻底击碎了这种宽容,明代官方撰述开始呈现对元朝政治认同的违逆。自孝宗十七年历正德时期到嘉靖十一年,双方往来出现了长达数十年的中断。与此同时,明朝士人不断进言,要求罢黜元世祖祀位。明代官方对元朝的政治认同之所以在嘉靖朝彻底更张,与瓦剌频繁寇边不无关联。

  同时也应该看到,明代帝王从遵奉元统到斥责元统这一转变,体现了以镜鉴引导士人撰述方向的策略。朱元璋在推翻元政权之前,曾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将元朝统治者指斥为胡虏,不免难逃“夷夏”旧有观念。明朝建立后,鉴于北元政权仍然存在,朱元璋调整了其元史观,以劝诱北元归附。在朱元璋看来,元政权与北元蒙古势力存在一脉相承的连续性,故而在劝降示好的政治目的下,极为遵奉元统,虚化夷夏之防,将元政权视作历史朝代更迭中的一幕,元与明只是古今之别,并非夷夏之分。

  “土木之变”后,官方敕撰著作虽斥责元统,但并未以夷狄之义诋毁元朝,这显然是正确看待了元朝在历史上的地位。嘉靖时期,夷夏之防甚嚣尘上,私人撰述更是将这种夷夏观发挥到极致。夷夏观是当时士人所能想到的唯一的“历史心性”,而此前排斥元统的著作均被认作是这一“历史心性”之下的文本建构,春秋大义及现实的忧患使得明代士人很难以客观、清醒的态度审视元朝的历史地位。

  综观明代官方元史观的嬗变便会发现,在巩固并维护自身政权的目的下,明代帝王秉奉的元史观是在政治认同之下采取的双重民族叙述,明朝正统之位乃是绍元而来,政治认同显得极为重要,故而元统地位不可动摇,但北元政权对明朝始终存在威胁,于是明朝将元朝与北元区隔,又势在必行。可见,明代元史观从遵奉元统到否定元统这一转变,与北部边境局势息息相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