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考察个人认识论
2023年05月23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3日第2655期 作者:汤治成

  关于学习、智力和教学的信念与认识论信念存在关联,一般思维和推理过程也与认识论思维有关系。而关于认识论构建的这种界定,若采用更加整体全面的定义,将为该领域的研究和理论建模带来更多的明晰性,从而有助于人们对于认识论信念的构建和功能的理解。 

  个人认识论围绕知识的本质与知道的方式进行探讨,研究认识过程的表现和变化,分析认识论信念的变化,是关于人类知识的本质和辩护的哲学领域。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则感兴趣于个人认识论的发展和个人的认识论信念。比如,个体对于知识的知道过程是什么;个人如何持有关于知道的理论和信念;这些认识论前提如何成为思维、推理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等等。个人认识论沿着皮亚杰(Jean Piaget)认识论的研究传统,以佩里(W.G.Perry)的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并对他们的认识论进行发展和超越。其研究对象通常为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成为重要的理论验证依据。本文围绕不同个人认识论的理论模型展开,讨论有关专业术语的概念问题,并考察认知发展阶段问题及其同年龄、教育、性别、文化的关系。

  个人认识论主要模型 

  在认知科学领域,一般认为有六种个人认识论的理论模型被大多数认知学家和哲学家广泛接受。这六种模型分别是:智力和道德发展模型、认识论反思模型、反思判断模型、论证推理模型、认识论信念模型、女性的知道方式模型。这些模型有相似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它们围绕个人认识论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和模型建立,致力于解决个人认识论信念和发展的一般性问题。这六种模型有如下主要内容。

  智力和道德发展模型。这是佩里沿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传统,对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的探索。佩里研究的主题是,讨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情况。比如,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思想道德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大学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等问题。

  认识论反思模型。这是马戈达(M.B.Baxter Magolda)创建的认识理论。认识论反思模型的研究目的是,指出大学生认识信念的变化过程,并聚焦于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反思行为。其理论核心是,论证大学生对认识论和知道的知识的反思。马戈达以大学生和研究生为研究样本,提出了反思度量(MER)的技术概念。

  反思判断模型。这是金(P.M.King)和基切驰(R.F.Kitchener)创建的认识理论。反思判断模型的研究目的是,对认识和认知进行综合判断,以及聚焦于认识信念变化的研究。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知识“正确与错误”,以及如何感知和解决不良结构化问题,并为此提供辩护性论证。其主要内容是,围绕7个性质不同的阶段性反思的研究。

  论证推理模型。这是库恩(D.Kuhn)创建的认识理论,她提出了思维是论证推理的观念。论证推理模型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论证思维,力图理解个体为什么产生关于知识的信念。该模型特别关注认识论观点,是用非形式推理方法对认识论证进行推理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是,探讨认识论信念变化的三个范畴:绝对主义者、多元论者、评价论者。

  认识论信念模型。这是史卓摩(M.Schommer)创建的认识理论。认识论信念模型的研究目的是,关注认识论信念如何影响理解和学术成就问题。其主要内容是,一个信念系统由5个独立的维度组成:知识结构、知识确定性、知识来源、知识获得的控制、知识获得的速度。

  女性的知道方式模型。这是贝伦基(M.F.Belenky)的认识论信念发展理论,他对女性的认识方式与自我概念进行交叉研究,提出并论证女性在认识方式方面有异于男性。女性的知道方式模型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女性的认识方式以及女性了解和看待世界的一套认识论观点。

  个人认识论主要理论模型并非各自孤立存在,各个模型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它们有共同点,但也有各自的独特性。那么,个人认识论主要理论模型的知识概念是什么?如何论述知道的信念?如何了解关于知识的性质和知道的过程?这些问题可具化为:专业术语的概念定义;个人认识论的维度;认知发展阶段及其同年龄、教育、性别、文化的关系;域特殊性与域一般性;认识动机与认知变化的关系等。

  专业术语的概念问题 

  基于上述个人认识论模型,目前有关研究的专业术语概念的构建尚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在命名结构以及概念结构方面存在差异,有时会不清楚不同研究人员在什么程度上讨论相同的认识领域。有关构建概念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在构建概念的名称中存在反映关于构建性质不同的理论假设的差异;二是关于构建概念的一部分边界问题存在不同意见;三是在不同的模型中对于认识论思维、一般思维和推理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看法。下面详细讨论这三个问题。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每个模型描述了具有不同名称的构建体,表示关于构建体性质及功能的不同理论假设。研究人员在描述构建体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认知发展结构;影响认知过程的一组信念、态度或假设;认知过程本身等。认识论的发展意味着,这些观念成为结构融贯、逻辑序列化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认识论假设构建成了认知发展结构。虽然认识论思维具有不同要素,但是这些模型中的认知结构意味着,哲学组成要素是不可分离或正统的维度。同时,认识论标准(或态度偏爱的术语)和认识论信念使用的术语没有阶段性或层次性,不同信念或态度可以交叉,以此表明个体的认识变化——这些变化没有同类阶段结构。此外,态度和信念可以指个人信念或没有证实的意见,这不是合理的认知结构。此种构建还有一种概念化,即认识论风格,指类特征的构建,表示关于认识论信念的个体差异。

  就第二个问题而言,这涉及个人认识论信念和思维的内容。其中尚未明确的地方是,关于学习、智力和教学的信念,是否应看作认识论信念的重要因素。就知识的概念和辩护这个领域的哲学处理和心理学处理而言,它们并不明显涉及知识和知道的性质。认识论信念领域应限于个体关于知识的信念,以及关于知识的推理和辩护过程的信念。佩里在理解学生对多元化信念的看法时,提到将认识论信念作为“智力和道德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认为这包括学生的经验意义。由于构建概念的一部分边界问题存在不同意见,尚不明确是否应将有关学习、智力和教学的信念视为认识论信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一方面,这些模型没有明确处理知识的性质或阐明如何定义和证明知识,因为很多哲学和心理学研究者已定义了该领域。在概念清晰度方面,认识论信念的领域应限于个人对知识的信念,以及关于知识的推理和辩护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个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信念是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在个人信念的心理现实方面,关于学习、教学和知识的信念可能是相互交织的。

  就第三个问题而言,这涉及在混乱中构建关于知道过程的认识论假设,与一般思维和推理过程(如论证能力和归纳推理)之间的差别。思维和推理过程(如各种形式的论证),以及关于结构不良问题的推理,引出了认识论假设。一起研究它们是有意义的,不过它们在概念上也是可以分开的。事实上,通过区分认识论信念、思维和推理过程,以及这些构建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使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澄清。认识论思维被当作认知过程(如认识性认知、认识性反思或简单作为知道的方式),涉及个体思考知道过程的方式。不同的模型都包含知道的性质,而知道的性质涉及关于知识来源的信念(从相信专家提供知识到自我建构的过程)。此外,知道性质还涉及证据和知识辩护过程。这些过程通常被认为是比简单归纳推理或一般批判性思维更高水平的认知过程。基切驰指出,认识性认知要与其他认知(如元认知)区分开来。认识性认知是对问题知识性质的三阶监视,是一种能够引导认知的高阶过程。如何用更加具体、特殊的归纳推理进行比较,研究关于知识如何产生?辩护思维与一般思维有何区别?对于这些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

  基于对有关认识论信念构建概念的上述三个问题的分析,可以说,认识论信念构建的内容应限于个体关于知识的性质和知道过程的信念。关于学习、智力和教学的信念与认识论信念存在关联,一般思维和推理过程也与认识论思维有关系。而关于认识论构建的这种界定,若采用更加整体全面的定义,将为该领域的研究和理论建模带来更多的明晰性,从而有助于人们对于认识论信念的构建和功能的理解。

  知识体与理论构建 

  依据认识论信念的形式或构建,个体关于知识和知道过程的信念,可以看作个人认识论的基础。此种建构的概念变化和心智理论的研究相一致,表明个体在某个领域的知识是按照科学中理论构造的方式来组织构建的。比如,在概念变化文献中,这个构建将认识论信念和认识论思维当作个体持有的个人认识论理论,能够过渡成一般化的阶段模型。这类模型不允许信念构建中阶段内部的变化,即水平滞差问题。这表明,认识论信念和认识论思维可以是交叉维度的,不必融贯构成更综合广泛的构建模型。而关于个人持有的认识论信念和认识论思维是否可以构建理论的问题,还有待于经验上的考察。不过,沃曼(H. M. Wellman)指出,知识体可以作为理论,并且有三条标准。

  第一条标准,是构建理论的观念和概念之间需要具有一定的融贯性。融贯连续体的一端是缺乏联系的独立事实和观念,另一端是使这些观念和概念融贯的形式化理论(如具有定理和原理的科学理论)。由于知识接近这个连续体的理论一端,所以概念和观念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个别概念则需要依据与该领域其他观念和概念的关系来定义和确定。沃曼考察之前关于认识论信念和认识论思维的研究后发现,个体关于知识的信念以及思考知识的路径,以复杂和融贯的方式相互联系。关于知识的性质和思维过程的信念的各个不同方面,则是以理论化的方式相互联系。当然,我们不主张个体具有像专业哲学家那样的形式化认识论理论,但个体关于知识的观念是接近连续体的理论一端的,而不只是没有联系的独立知识单元。

  第二条标准,是该领域的某些实体与过程之间存在某种本体论区分,即理论有助于规定什么在该领域之中,以及该领域的客体如何范畴化。各个不同的认识论模型,似乎都在知识性质与知道过程之间进行了区分。此外,这些模型还区分了知识的确定性与知识来源。此类区分对于个体思维似乎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若个体对有关知识确定性的特定立场作出了本体论承诺(即绝对主义的与相对主义的),那么该个体则将以某种方式感知和思考其经验。这会支持这样的观念:个体的认识论信念可以作为引导其思维的理论而发挥作用(如同在其他理论驱动的科学思维的情形中那样)。

  第三条标准,涉及理论为该知识领域提供因果解释框架的观念。比如,个体在生物学、物理学和心理学领域有“素朴的”理论,这些理论包含关于各领域现象的各种因果解释框架。不过,我们还不清楚认识论信念是否也如此。虽然,知识性质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知道过程的约束和限制中发挥作用。比如,若个人相信知识是绝对的,那么其知识来源往往会是权威人物。这不是因果解释框架的明显例子,需要更多的经验研究验证关于认识论信念可以看作理论的说法。虽然前两条标准可以适用于作为理论的认识论信念,但因果解释框架标准是否也适用,目前仍不清楚。不过,利用个体关于知识性质和思维过程的理论,对认识论信念和认识论思维概念化,将有助于澄清和构建认识论信念的概念。

  认知发展阶段问题 

  认知发展阶段问题是个人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论题。个人认识论是在皮亚杰与佩里的认知发展研究基础上的拓展工作。个人认识论的认知发展模型,受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不同认识阶段是按顺序发展的。儿童在前面阶段获得的认知能力,也是为下一阶段获得认知作出的准备。有一些认知学者认同皮亚杰的理论,但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否定,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非阶段性理论。这样就形成了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非阶段性之间的争论。

  很多关于认识论信念的研究指出,认识论信念在儿童朝着成人的发展中,存在一定的进步,特别是对于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来说。金和基切驰根据15年的长期追踪研究指出了这个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认识变化,并构建了反思判断模型,提出了认识过程的阶段性理论。还有一些学者不接受认识过程的阶段性理论,也不使用“阶段”概念,而是用“位置”“观点”等概念。这些模型都表明,关于知识的观点,从绝对主义的位置,转变到了相对主义的位置,再转变到了积极的意义构建者的位置。

  丹列夫(D.Dannefer)认为,各种认知发展理论可能会陷入个体发生还原论的陷阱,将社会产生和模式化的现象当作根源于个体的特征。虽然皮亚杰的理论和这里推论的大多数认识论发展计划都假定了某种互动论模型,但关于认识论信念的研究还是一直将它们看作对个体认知的构建。因此,需要考察认识论理论的语境性质。此外,还有必要进行认识论理论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就认识论发展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计划,假定了伦理判断与知识判断之间的对应一致关系。其道德判断的各个阶段,平行、同构于皮亚杰的阶段。虽然认知发展与认识论发展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是不太可能的,但对于某些种类的认识论信念而言则是可能的,某些智力和知识的前提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比如,依据皮亚杰的阶段启发性,个人可能难以利用构建主义的术语来看待知识,而一些抽象的形式推理对关于知识的高阶假设则是必要的。此外,在超越形式运算的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期有高阶思维的阶段是可信的。辩证思维可以为运用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信念的高阶过程提供更充分的条件。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确定这些较高智力的发展阶段,以及它们与认识论理论的关系。

  年龄、教育、性别与文化的影响 

  年龄与教育同认知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但我们尚不清楚认识论中理解的过程从什么阶段开始。一些研究表明是在大学教育以前的时期,还有少数研究指出是在高中之前。大多数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大学以前的学校读书期间,不太可能是二元论者。一个可信的解释是,这种发展是回归的。一些研究者猜测,大学阶段的学生主要还是处于较低的认识论水平,在这个时段整个发展水平会出现第二条认知发展路径——当个体处于新的环境时,他们可能会回到更加安全、业已确立的位置。

  除了皮亚杰关于儿童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之外,幼儿的认识论信念很少受到注意。库恩的研究显示出,识别青春期以前的认识论意识是困难的。这表明,就真理辩护对个体的反应范畴化进行研究,需要一个认知发展研究计划,研究儿童从早期的绝对主义到接受主观主义的转变。蒙特沃(D. E. Montgomery)的假设是,儿童具有关于知道和知识的信念,并且这些信念是心智理论的组成部分——对儿童这些信念的研究,属于大众认识论的发展研究。从心智理论研究的观点看,关于儿童3—4岁时个人世界观变化的研究表明,青年早期与认识论推理的初始阶段是一致的。而对于大学生毕业后关于知识的信念发展,或在于课堂教学之外认识论信念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需要我们在未来进一步研究。

  关于性别对个人认识论的影响是学者们关注的课题。早期佩里的研究只涉及男性,后来有研究者对他单一性别的研究对象提出疑问。贝伦基的研究提出了女性的知道方式模型,随后发现性别关联模式。但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并没有性别差异或结果不确定。不过,男性与女性之间天生就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区别,这是认知模式的先天性差异,二者很可能在认知信念和认知接受过程上存在不同。因此,贝伦基的女性知道方式模型也得到不少人的支持。总之,要在认识论理论中探讨潜在可能的性别关联模式,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研究。

  此外,目前个人认识论的跨文化研究的文献较为少见。跨文化研究可以凸显认识论信念构建的其他维度,这对于创造性和科学发现也是有意义的。因此,个人认识论的跨文化研究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个人认识论与传统的认识论存在关联。它围绕知识本性、知识是否有确定性、个人有何种知道方式、知道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个体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获得“知道”、认识的信念如何变化、认识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阶段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形成了个人认识论的主要理论。个人认识论主要模型倾向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传统。这些模型认定或默认个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即儿童或成人在不同成长阶段存在某种根本性的差异,并且假设了认知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与文化的影响下都适用)。其实,这种研究的偏见在于有点脱离实际(虽然研究要采集不同环境的多种青少年样本是困难的)。相反,认知科学家们往往认为,个人认识的不同发展时期并非存在质的改变,而应把认知发展看作多种能力的获得过程。比如,知觉分辨、注意力的集中、记忆能力、心理联结、知识与策略等。个人认识论发展模型则通常较少涉及这些方面,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总之,个人认识论的发展模型是用来解释各种认识现象的方法,可以验证有关实验假设,在认知领域具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逻辑术语本土化与中国逻辑学话语体系建设研究”(21&ZD06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创新管理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