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宁安的中国植物研究促进中英博物交流
2023年05月22日 10: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2日第2654期 作者:姚艳波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人詹姆斯·坎宁安作为东印度公司随船医生来到中国沿海的厦门、舟山地区。坎宁安在华期间书写了10余篇植物文献,制作了500多种植物标本,收集了1000多幅植物绘画。这些珍贵的文献、标本和绘画至今仍保存在英国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重拾坎宁安对中国沿海地区植物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还原早期中英交流史上的博物学交流活动,再现更加丰富的中英文化交流图景。

  三种方式研究中国沿海植物

  1697年,坎宁安离开英国伦敦前往中国前,当地知名药剂师兼收藏家詹姆斯·佩蒂夫向他提出建议,希望他到达中国后把能找到的植物和自然界的其他奇珍异宝画成素描或图画。1698年,坎宁安到达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厦门建立的商馆,并于1699年中期回到英国。1700年,坎宁安作为东印度公司“伊顿号”(Eaton)商船的随船医生,再次离开英国并于同年10月到达中国舟山,在那里停留了两年左右。他的两次中国之行虽然短暂,但书写了中英博物交流史上的重要序章。其对中国沿海地区植物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书信、调查报告等方式研究中国沿海植物。坎宁安与英国皇家学会及相关科学家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书信、调查报告等方式介绍中国沿海地区的植物。他与英国皇家学会时任秘书长汉斯·斯隆、英国植物学家兼园艺师伦纳德·普拉肯内特、詹姆斯·佩蒂夫、“物种”概念的最早定义者约翰·雷伊等保持了通信联系,有关书信手稿清楚记录了其对中国沿海植物的认识。

  第二,制作中国沿海植物的标本。坎宁安到达中国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制作各类植物标本。他采集到的标本涉及厦门鼓浪屿等地的植物物种,以及舟山地区的茶树、山茶、杜鹃、金丝桃和忍冬等。坎宁安采用英国当时常见的植物标本制作方式,并用特殊的运输设备,把这些植物标本寄回英国。他在中国沿海采集到的这些植物标本现在大部分汇总编入了“斯隆标本集”,保存在自然历史博物馆。还有一小部分邮寄给了牛津大学博物学家谢拉德和东印度公司的某些管理者,最终汇入了牛津大学标本馆。

  第三,绘制中国沿海植物图像。坎宁安积极聘请中国画师绘制当地各种植物的图像。在其居住于厦门的6个月里,坎宁安委托中国画师为其绘制了800幅植物图像。他在舟山也收集到了200多幅植物图像。

  改变、丰富西方对中国植物的认识

  坎宁安对中国沿海植物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植物的认识。如1702年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刊物《哲学汇刊》上的坎宁安书信介绍了中国的茶叶。在信中,他写道:“带到英格兰的三种常见的茶其实都来自同一种植物,只是采摘季节和种植土壤有所不同,武夷山红茶(根据红茶主产地福建的山脉名而称为武夷茶)是采制3月初第一次萌发的芽叶、在阴处晾干而成的茶。茗茶是4月的第二茬茶,松萝茶是5月和6月的最后一茬茶,两者都放在锅内,用火杀青……”由此,坎宁安成为第一个对中国茶叶进行准确描述以及分类的西方人。此外,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植物绘画注重写意,坎宁安对中国画师提出将植物加以完整、客观描绘的写真要求,强调将植物图像用于科学层面的研究。

  坎宁安对中国沿海植物的研究也表明当时西方人试图用中国的植物知识解读和构建他们眼中的中国植物学。坎宁安生活在前林奈时代,当时西方植物学还没有建立系统、科学的命名体系,因此,他在标注中国植物的名称时,有时采用将植物的汉语名称音译为英文再加拉丁文的方式,其中植物名称的汉语读音采用的是当地方言中的发音,例如,La-boeChinensibus(中国蜡梅)中的“La-boe”便是厦门当地人对“蜡梅”叫法的音译,Chinensibus是指采集地在中国。有时则直接采用汉字命名方式。

  坎宁安对中国沿海植物的研究丰富了西方对中国植物种类的认识。他收集的中国植物标本、植物图像较为丰富,种类繁多,甚至还让中国画师绘制了大量同群、同科植物。以核心真双子叶植物中的菊类菊科为例,坎宁安收集的植物图像包括木香菊、矢车菊、艾菊、豨莶草、东风菜、山白菊、金盏花、紫花野菊、丈菊、黄菊、馒头菊、蒲公英、黄菊仔、笋菜、鹅仔草、红花等,基本上涵盖了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菊科的所有植物。

  坎宁安对中国沿海植物的研究深刻影响了英国植物学的发展,这一点在坎宁安时代的植物学著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普拉肯内特的《植物大全》、佩蒂夫的《博物馆》、雷伊的《植物百科全书》等都收录了坎宁安寄回英国的植物标本,这促进了西方植物学在植物分类、观察和描述等方面的转变。

  总之,坎宁安对中国沿海植物的研究见证了早期中英在知识、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是中英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成果把西方知识界的认知扩大到未知的物种和地理范围,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由于西方在坎宁安时代还未建立系统的植物学分类体系,此时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植物学知识体系可谓连镳并轸,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植物学对西方的影响。这为早期近代西方植物学的兴起,以及西方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现今的我们而言,研究、探索珍藏于英国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坎宁安中国沿海植物研究文献、植物标本和植物图像,有助于实现对相关特殊文化遗产的传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英国17—19世纪来华航海日记书信整理、翻译与研究”(22BTQ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