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2023年05月22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2日第2654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发展独树一帜、举世瞩目。国际社会在关注中国发展数据、发展现状的同时,也开始研究中国何以发展、如何发展等根本性问题。很多外国专家、学者和媒体发现,中国发展的秘钥,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不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无法理解当代中国。围绕中国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影响等问题,本报记者梳理了外国媒体的相关报道,并采访了外国学者。

  在解决世界之问中发挥作用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取得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自此,中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亚洲开发银行前行长中尾武彦(Takehiko Nakao)曾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镇居民收入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发生的变化确实是巨大的。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这些变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俄语系副教授沙拉夫特季诺夫·扎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触颇多。扎力已经在中国工作生活了13年,他说,中国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中国的大城市在修建现代化建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飞速的。他告诉记者:“以在我工作的广州为例,近年来,已经修建了多条地铁线路,改善了民众的交通出行需求;广州机场也在短时间内修建完成了新的航站楼;广州到香港的高速铁路已经正式投入运营,这些例子都展现出中国在高速发展中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非凡的意义。如今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将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尤其是经济和生产技术领域。同时,我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包容与热情,我曾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外语与区域研究系工作,现在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俄语,学校里的工作氛围、组织机构等与过去相比有一些差别,但是我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非常满意,并且从未后悔来到中国工作。”

  扎力提到,当今世界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中国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世界上的许多问题可能无法得到解决。中国既有解决国际问题的实力,也拥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意愿,这就是负责任大国的表现。

  亚洲开发银行曾发布报告提到,中国已经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中国正在向由消费和服务驱动的经济转型。中国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等领域的领跑者,一大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报告分析中国经济的成功有8个关键因素,即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教育和卫生的投资;健全宏观经济管理;开放的投资和贸易制度;良好的社会治理和强有力的公共服务;社会包容;对未来的清晰愿景;安全、政治稳定和对外友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一部分比例用于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人口潜力。中国政府的五年规划更是为其发展和改革展示了清晰的愿景和战略。其中,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人民对发展、高科技和美好生活的渴望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发展。

  法国新闻社曾发文指出,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在三个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中国数百万贫困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令人赞叹;中国一直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在2013年和2019年分别发射了嫦娥探测器,登陆月球表面和背面。2020年底,中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携带月球样本返回地球。2021年,中国再次成功发射祝融号火星探测器等成功事例说明,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于2016年签署了《巴黎协定》,力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中国实行了一系列脱碳、减排措施,中国企业也在不断朝着低碳绿色方向转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为中国式现代化绘就了新的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诸多外国学者撰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共同富裕;西方式现代化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中国想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美通社在官网刊发的《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文提到,中国共产党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追求“繁荣”发展,更追求“共同富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满足了中国人民的基本需求,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未来中国发展的蓝图,其中包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等。文章还提到,中国在追求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也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更加全面、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欧洲媒体EU Reporter发文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解读。文章提到,追求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需要遵循自己的模式,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将为世界和平增添更多正能量,为全球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当前,中国在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道路。“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全球已经有超过3/4的国家和超过30个国际组织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此类合作涉及近1万亿美元的投资,为参与国创造了42万个就业岗位。全球安全倡议,呼吁以团结一致的精神适应深刻变化的国际格局,以互利共赢的心态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可以说,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促进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的力量。中国将以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和完善社会制度提供新动力,与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最有价值的全球公共产品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1月,中国已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与外交专业博士后奥克萨娜·萨拉伯(Oksana Salabai)在欧洲现代外交官网刊发文章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最有价值的全球公共产品之一,据估计,到2037年,中国的投资总额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2020年,尽管全球都在经历新冠疫情,但是中国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向海外投资超过170亿美元。与西方国家的海外投资项目具体数字、行动计划不透明相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务实,中国希望与“一带一路”国家获得双赢的合作机会。

  萨拉伯认为,亚洲国家高度欢迎“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亚洲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无法自行满足本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同时,这一区域对新基础设施的需求在急剧增加。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16—2030年,亚洲每年需要1.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以维持其增长、应对贫困和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参与者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新建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使该区域国家GDP增长了2.8%。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也能提高其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同时解决其国内经济区域差距、产能过剩等问题。总之,“一带一路”代表了全球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机会。随着该倡议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监测其进展并评估其对该地区和世界的长期影响将非常重要。

  总部位于欧洲的协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欧亚区域问题高级研究员、分析师法尔扎德·拉梅扎尼·博什(Farzad Ramezani Bonesh)专注于研究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在“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将亚洲与欧洲、非洲连接起来,促进区域一体化、增加贸易和刺激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寻求扩大运输和物流基础设施、贸易联系、经济增长的新机遇。同时,双方在技术、出口、工业、数字经济、电力等方面也增加了交流。2022年,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签署了18项协议,双方还考虑签署更多的合作文件。博什说,中国相较于其他合作伙伴的优势在于,它不干涉塔吉克斯坦的内政,也没有任何强制性条件。塔吉克斯坦所有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项目都在未来的几年内实施,这意味着塔吉克斯坦在欧亚区域贸易中的作用有可能迅速扩大,塔吉克斯坦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有非常高的期待,并渴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