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统一:新时代教材价值取向探析
2023年11月30日 15: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30日第2784期 作者:陶芳铭

  在学校教育中,教材具有复杂而特殊的身份,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象征之一、课程目标的载体之一,也是课程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之一。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全国教材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教材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此,我们需要用教材帮助广大青少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基础。

  教材的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材是根据“课程目标”编撰而成的一种系列文本。教材编撰者在选择或撰写文本时,必须遵循课程目标规定的价值要求,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材料。教材的问世,需要经过编写、审查、出版等一系列环节。在遵循课程理念基础上,通过编写团队的精心打造和审查人员的审定核查,最后出版发行成为教师和学生手中使用的教材,其实是一个多方共同努力的产物。从课程应然理念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到课程能然理念的执行者(教材的编写者),再到课程实然理念的把关者(教材审定者),最后到课程实施理念的运作者(教材使用者)手中,每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因此,既要在政策的规定和要求下,不断完善教材审查制度,努力把好编写、审查、社会监督等几道关;也应该遵循学科本身的逻辑,从每门课程的学理出发,建构教材的知识体系。建设好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守正创新的精神,在注重教材恒久价值的基础上,倡导学生个体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关注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一代人才。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材的编写,把理想和情怀、文化与认知融入教材编写中,在思想上、学术上、语言上体现中国话语、中国情怀、中国文化,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作出积极贡献。新时代背景下的教材建设,需要在体现普适性的基础上,努力成为真善美的传承载体,彰显求真、向善、臻美的价值诉求。

  求真:始终坚持选文内容客观真实,注重教材的科学性与经典性。教材的真,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实证性而言的。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呈现形式,所选择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真实、准确的。要精心选择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材料,体现知识传播的科学性与经典性。科学性要求教材的选文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实,遵循知识传授的基本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要帮助学生实现对客观事物本身真实与科学的探索,通过领悟学科知识、观点和理论,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时,还需要注重教材选文内容的恒久价值。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既要考虑映衬时代特质,确保教材选文内容能够“适应时代、引领时代和穿越时代”,同时还应该保持选文内容的经典性,让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材料(包括文本和插图)在教材中居于主导地位,不为流量和利益所驱使,实现教材选文内容科学性和经典性的和谐统一。教材的真还表现为真实反映主流价值,系统传承和展示中国精神。通过在教材选文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坚定青少年一代的文化理想,增强和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向善: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材的教育性与价值性。小课本,大启蒙,课本与育人从来都是大事。教材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涉及如何为青少年一代提供良好教育素材。各科教材中的内容,在体现其学科本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将时代、民族和国家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体现出来,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各科教材,需要“精选内容,在泛化的知识世界里为学生树立起主流价值”。“善”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教材里善的出发点是对美好、善良、积极人生的追求,是为了避免可预见的“恶”的努力。新时代背景下的教材建设工作,需要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贯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向善”的美德,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高尚的价值标准,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努力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青少年一代。

  臻美:积极满足学生认知与审美需要,凸显教材的艺术性与创新性。“美”是内涵丰富的概念,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客观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改造世界与提升自我”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真正意义上有美感的教材,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大脑均衡发展、提升正向情绪、促进认知能力、满足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美就是“在美学视野之下作为审美对象的教材在各方面所表现出的各种形式的美学特质”。因此,教材真正意义上的臻美,需要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在编排上做到结构完善、语言生动、形式多样、意境高雅,整体设计上注重知识逻辑、生活逻辑和教育逻辑的统一,实现艺术性和创新性的融通。艺术性是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的阐释。就教材艺术性而言,可以由表及里地将其分为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三个层次。语言美指的是教材语言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形象美是指从文本作品中形象层面展现的美,主要由意境、人物和情节等方面组成,而意蕴美则指向教材文本及文本背后所体现出的关于人性、理想和道德等方面的美。教材的创新性则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理念新、知识新和结构新等方面。与学术著作创新不同的是,教材需要守正创新,在坚持传统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基础上做到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理念是先导,教材的编写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引。知识新是指一些先进的知识增长点及时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和更新。结构新指的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需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达到美的统一。除此之外,符合美学意义上的教材美还包括形式美、文字美和意境美等方面,即注重其自身的逻辑形式,在设计上做到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生活逻辑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中体验美的感受,为创造美奠定基础。以美的超越性和非功利性引导学生在情感、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越,实现以美育人、向美而生。

  “教材好,教才好,才好教。”新时代背景下的教材,需要在教会学生基本知识与规范的基础上,能够自觉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引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融科学性、价值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体现求真、向善、臻美的价值诉求,这既是实现每个个体健康发展的要求,更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作者系浙江树人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