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国的韩语(朝鲜语)教育
——写在中韩建交三十周年之际
2022年11月18日 06: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8日第2533期 作者:徐俊

  我国同朝鲜半岛国家的交流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互为邻邦的地缘环境,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古代两国间的交流更多地依赖汉字和汉语,直到1443年即中国明朝英宗时期,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创制了韩文(朝鲜文),才使得双方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因此,在有史料记载的我国元朝时期最古老的外国语文学校“回回国子学”,以及明代“四夷馆”的外国语言学习中,韩语(朝鲜语)自然不在其列。
 
  到了近代,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我国的外语教育也受到影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设立的上海广方言馆、1864年开办的广州广方言馆等近代外国语学校,大多以英、俄、德、法等西方国家的语言学习为主。有史料记载最早的公立韩语(朝鲜语)教育机构即“韩语学堂”是在袁世凯的积极倡导下,为培养服务国事交往和通商的翻译人才,于1892年8月16日由清政府驻韩公署在汉城(今首尔)创设的。当时聘请了朝鲜政府内衙门署主事朴台荣为清政府选拔的中国学生教授韩语(朝鲜语),授课内容除了韩语(朝鲜语)的语言文字以外,还通过讲解记录朝鲜对外关系史实的《通文馆志》进行翻译训练。后受到进驻汉城的日本军队的袭击,学堂仅存续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夭折了。
 
  直到两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并取得胜利后,创办于1942年的“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东方语专”)在1946年2月迁址到重庆后,才增设了韩语科,迈出了现代韩语(朝鲜语)教育的第一步。设立之时得到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朴赞翊团长及闵弼镐、李青天代表等人的协助和支持。先后聘请到两位精通中、韩、日、英四国语言的韩国籍教师金俊烨和权泰钟,以及在华的韩国侨民朴树德、马超群、李启烈任教。1949年8月,东方语专并入北京大学东语系。北京大学朝鲜语专业第一批学生韦旭升先生在《延续半个世纪的学术情缘》中回忆道:“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教材问题。最初都是从朝鲜的报纸或者杂志上摘选一部分下来,作为上课的教材。教材一个星期发一次,现选现用。开始没有语法课,并没有学到系统、完整的语法知识。”专业课程的授课主要依靠外籍教师。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外,学生还要选日语或俄语作为第二外语,在东方语专的课程大纲里,可以看到“中国通史、中国地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通论、国际关系、国际法、社会调查、新闻学、民族学、教育学”以及对象国历史等必修和选修课程。可以看出,当时对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是非常全面的,既有历史、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有立足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学、新闻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有拓展国际视野的国际关系、国际法等课程的学习,整体的课程设计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很有借鉴意义。万事开头难,杨通方、韦旭升、许维翰等前辈们的坚持不懈为今天的韩语(朝鲜语)教育开垦出一片田畴。
 
  1992年中韩建交前,国内仅有北京大学(194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5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72年)、延边大学(1972年)、中央民族大学(1972年)等高校开设了朝鲜语专业。1992年中韩建交后的几年间,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相继成立了韩国语系(朝鲜语系)。到2000年,开设朝鲜语专业的本科院校达70余所,中国的韩语(朝鲜语)教育迎来了春天。机缘巧合,1996年我开始学习韩语并走近韩国。尽管初期教材和可供学习的资料非常有限,但老一辈恩师们凭借着对专业的热爱和专研,自主研发、印刷教材供我们学习,此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出版社的支持下,《韩国语》《韩国语视听说》《韩国语概论》等系列规划教材相继问世。韩国外教生动、热情、专业的教学,以及后来大连外国语大学韩国文化院的落成,带来了跆拳道、四物游戏、计算机兴趣小组等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外文图书,让我们同其他外语专业的学生一样系统地接受了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训练和文化学习。学校同韩国友好学校的交流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各类交流项目,为学生们提供了走出国门、开拓视野、深造学习的好机会。
 
  经过30年的发展,集中开设朝鲜语专业的学校从最初的东北地区、山东地区已经辐射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现已发展到280余所的规模。截至2021年,有110所高校的四年制朝鲜语本科专业在教育部正式注册备案,30年间增长了22倍之多。办学层次也日趋完善,13所高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2所高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5所高校开设了翻译硕士朝鲜语专业(MTI)。多个朝鲜语研究所、韩国学研究所服务于两国的交流。在外语学科中,朝鲜语专业紧跟英、日、俄语专业,走在非通用语种的前列。韩语(朝鲜语)教育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不仅仅是当下国家间交往的需求,更是几千年来中国同朝鲜半岛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积淀。朝鲜语专业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方面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有赖于我国民族语言的建设发展,得益于延边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卓越贡献。从20世纪50年代延边大学为北京大学委托培养的“北大班”,到两国建交初期为各高校培养的优秀师资和硕士、博士人才,使韩语(朝鲜语)享有其他外语专业所不具备的优势。此外,中韩建交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韩国外交部、教育部等部门推动的“青年领袖论坛”“政府奖学金项目”“教师研修项目”等公共外交活动,也积极地助力了韩语(朝鲜语)人才的培养、成长和发展。
 
  今年是中韩建交的第三十个年头,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韩语(朝鲜语)作为一门外语专业跟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在两国关系向不惑之年迈进的未来,借用韦旭升老师的观点,韩语(朝鲜语)教育要“立足中国,面向中国,为了中国”,培养“适合中国”的韩语(朝鲜语)人才和韩国学(朝鲜学)人才,助力两国的未来发展。我也衷心地期待在十年后的“不惑之年”,两国的关系不忘初心,更加成熟,中国的韩语(朝鲜语)教育更加精进、完善。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韩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