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是以培养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地方大学,应以应用性研究为主攻方向。自2013年广东、安徽等省份率先启动应用建设试点(示范)高校以来,据校友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先后遴选试点示范应用型院校300多所。这批应用型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颇多成效,极大地助推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但在转型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自身定位摇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学生毕业预估不足、政策配套不完善的历史惯性等一系列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最关键的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之路,使应用型院校更“应用”、更“接地气”。
占领制高点:加强应用型院校理论研究。从现状来看,地方应用型院校在产教融合的开展上进行了不懈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而言,相对于职业教育开展较早的美国、德国和英国等,我国应用型院校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探索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应抓住新《职业教育法》实施的契机,加强应用型院校的理论研究,克服障碍从而找到系统的突破口。当前深化产教融合应采取政府引导管理、行业参与指导、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中介组织引导深化的“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高校必须认识到企业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地位,必须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类型,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灵活机动地选择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及后续实现机制。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产教融合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所处的产业环境特点,明确技术创新的根本任务,竭力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政府必须明确自身主导地位,支持和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和运行。行业必须明确指导作用,为校企融合提供行业协助。各类中介组织应为融合过程提供各类金融扶持、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总之,要实现有效的产教融合,高校、企业与政府、行业、中介组织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到知识协同、组织协同、战略协同,才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寻找支撑点: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与保障机制。政府是政策的主导者。政府首先需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赋予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和社会组织更多的成长空间,逐步形成共同治理的局面。其次,应健全深化产教融合政策激励配套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大深化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激励配套机制,积极改善校企合作发展环境。例如,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企业基本法》《培训条例》等相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院校、产业组织及政府部门的责、权、利;美国政府颁布《劳动力资源创新与机遇法案》,为社区学院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我们应依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标准,出台有关产教融合的部门规章,完善有关企业参与教育办学的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健全产教融合制度体系,为产教融合重要参与主体提供制度保障。再次,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协调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产教融合项目,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的产教融合型企业项目建设,政府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采取特别服务方式,让行业企业获得多元化融资利好,服务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项目。最后,应全面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同时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应牵头组织好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并积极支持各地区、各行业组织、辖区企业协同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同时培育一定规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抓住切入点:促进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应将产业人才需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指南针。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实施依据。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适销对路”的专业设置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良好的交流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德国以“职业分析、分类”为标准、澳大利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设置等,都是其服务于市场、服务于企业的外在体现。一方面,应突出行业的指导作用,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专业设置应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点,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研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产业升级的基本走向,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格局的整体状况。另一方面,不断强化校企参与的主体地位。通过专业群的动态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不断强化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进而增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瞄准落脚点: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转变办学观念。政策保障,校企联动,最终都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首先,校方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做到双管齐下,不仅要聘任企业专家到校任教,还要不定期分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先进的应用技术。充分利用校企优势资源,师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挂职锻炼、高端培训、岗位认知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同时,须聘请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教学管理和育人过程,为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等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学校教学与社会就业”三大融通。在制度考核上,应用型院校针对应用型教师晋升应该有多路径选择,改变教师评价体系,突出实践应用能力,适当放宽科研学术要求。其次,学校应积极转变办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一是加强行业特色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二是不断总结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推进校企联盟,促进与产业园区联结;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学校内外建立教学工厂(虚拟工厂),并将其打造成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推手。建立教学工厂(虚拟工厂),既可以弥补学生实习实训的资源短缺,也能为企业储备人才资源。
构筑突破点: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发展逻辑和产业需求更迭在共同发展中寻求双赢局面的过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育人活动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相契合。基于此,应用型院校产教融合机制应以新《职业教育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为标准,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深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其关键是逐步完善一套“设立标准—实施过程—监测结果—反馈评估”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首先,重塑由国家专业标准、行业用人标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成的标准链,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其次,在实施过程中,各多元主体在相互交叉和渗透融合时,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与制度供给,以促进跨界异质资源、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与整合,从而推动彼此共生共长。再次,确保过程监控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设质量监控点—评价主体—预期目标对比构成的目标链,是监测评价的有效路径。最后,根据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的数据需求,重建信息平台、收集信息流、进行信息分类处理、完善反馈评估,保障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应用型高校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2021GH040)、浙江树人学院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项目“家政业提质扩容的法律保障体系研究”(2021XZ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学院科研与社会合作处)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