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陆续颁布实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第三次修改,劳动教育被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之中。这意味着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已然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和新特征。在劳动教育新阶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理论层面的思考和总结尤为重要,它可以为劳动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更多可资利用的、摸着过河的“石头”。对劳动教育功能的研究即是这样的一块“石头”。劳动教育功能上通劳动教育目标,下接劳动教育实践,是居于中位的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当前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诸如“重劳动、轻教育”“重实践、轻课程”“重体验、轻评价”等问题,其实质都与对劳动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有关。因此,全面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功能观,既有助于合理确定具体劳育任务和目标体系,又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劳育实践和评价的形成。
劳动教育功能是指劳动教育活动及其系统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功能研究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话题,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成果丰富。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考虑到劳动教育是对人的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以及教育归属于社会子系统之一的特点,对劳动教育功能的认识可以从社会、个体以及教育自身三个方面来揭示。
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劳动教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何种性质的影响,进而呈现出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具体来讲,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专门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劳动教育的生态功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知晓生态文明知识,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活动。劳动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指,其在社会劳动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劳动文化选择、劳动文化传播、劳动文化融合、劳动文化变迁等方面的作用。如对社会“不劳而获”现象的批判,对“勤劳致富”精神的弘扬就是劳动教育的文化选择的体现。
通常来说,劳动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劳动教育对象这个中介,即通过塑造“人”(受教育者)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其劳动潜能和劳动素养来影响人的未来劳动实践,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这是实现劳动教育社会功能的传统途径和主要途径,也是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在劳动教育中的演绎。二是通过劳动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活动形式本身或者劳动教育对象当前的活动,而非其步入社会后的未来活动对社会其他子系统产生影响,这是新时代显现出来的新特征。当今社会,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对象,其创意、想法、技术等潜在的知识形态的劳动力有可能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
劳动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劳动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劳动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劳动素养的活动,因而育人功能是劳动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最重要的功能表现。育人往往涉及三个基本问题:用什么来“育人”,这是劳动教育的内容问题;怎么来“育人”,这是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问题;“育”成什么样的“人”,即劳动教育培养的人的劳动素养规格和标准是什么,这是劳动教育的目标问题。在“育人”的内容上,劳动教育主要是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等内容来“育人”。在“育人”的途径和方式上,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教育必修课、学科专业渗透、课外校外活动、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以及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来“育人”。在“育人”目标上,劳动教育要将“人”“育”成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从德、智、体、美四个维度来分析,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就体现在它能够形成一定的劳动道德观念和劳动道德行为,增长个体的劳动智慧,强健个体的体魄,使个体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即“树德”“益智”“强体”“育美”。
育人功能作为劳动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劳动教育的自然属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原始社会的劳动教育其基本功能是生存,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劳动教育已然脱离了学校教育,其功能不存在;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及其后的一段时间中,劳动教育曾一度被要求履行其生产的功能。随着新时代学校教育目标的新确立和调整,劳动教育才逐渐恢复其本体的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的教育性功能主要是指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对于教育整体以及其他各育的作用。前者表现为它是教育活动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重要任务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结构上主要负责“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后者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以其特有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劳动的实践性特点融合了智育、体育与美育,它们是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有效的劳动教育必定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必须涉及身体、心理、情感和审美的全部参与,也必然是一种教育性教学。这里所体现的就是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的关系以及劳动教育对它们的融合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对劳动教育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以及教育性功能的划分仅仅是从不同维度考察的结果,其实这些功能是紧密相关又各有侧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劳动教育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全面认识劳动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这个本体功能,这是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劳动教育的关键,也是评价劳动教育最主要的标准。同时,还需要关注劳动教育的其他社会派生功能,这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以及劳动教育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和未来趋势。如若不能处理好二者关系,放弃本体功能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以派生功能取代本体功能,就会造成劳动教育工具理性的膨胀,进而使其逐渐沦落为虚空或者市场利益的工具,从而与劳动教育的“初心”渐行渐远。
(作者单位: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