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2022年10月20日 10: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20日第2512期 作者:王艺凝 兰继军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必要前提。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关注,部分大中小学从实践角度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21世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在不断发展中日趋成熟。

  初步探索阶段:1999—2008年

  世纪之交,随着社会变迁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生在心理成长方面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各级部门就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制定了多个文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

  1999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等做出规定与要求。该文件对于在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在目标上,文件特别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次,在政策层面,文件对如何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最后,文件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这对于纠正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突发自然灾害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部门及时制定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政策,以减轻危机事件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教育部关于地震灾区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发布,明确提出了针对学校学生灾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援助的相关措施。这类政策文件为灾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系统有效的帮助。

  深化发展阶段:2009—2016年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明确,随之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更加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更加深化。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明确指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首次在党和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加强心理疏导和培育社会心态的战略要求,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2年,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了修订,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需要特别关注的留守儿童,各级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留守儿童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也应纳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其基本精神与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发挥了补短板的作用。在基础设施与教育公共服务方面,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完善各类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工作。教育部于2015年7月颁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对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功能进行了定位:“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心态、社会治理也有密切的关系。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社会治理与社会心理服务政策文件,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持续优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心理干预作为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手段。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并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要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在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国家还重视对社会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全面整合阶段:2017年至今

  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更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各类群体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据此进一步深化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有机地融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之中。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是中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措施包括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机制、建设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教学活动中全员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

  2019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联合制定《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明确了到2022年底应实现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阶段目标,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等。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分,强调要“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十四五”规划的出台为更加系统地协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建设指明了方向。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配合疫情防控总体要求,教育系统提出“停课不停学”,采取了多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一是各大中小学积极开展线上教学,针对学业负担和疫情给中小学生带来的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及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与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相适应。2020年1月,教育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出通知,要求针对学生开设心理支持热线与网络辅导。二是强化测评筛查,增强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时效。通过量表研制、网络测评系统、咨询服务、精准帮扶等,加强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三是开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评和影响因素评估工具,建立我国儿童青少年及其教养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综合数据库、儿童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数据库,形成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方案和常见心理问题干预方案。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强源头管理,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水平;加强结果管理,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2021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重大疫情、灾害等特殊时期心理危机干预,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比例达到80%,2030年达到90%。

  总的来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初步探索到深化发展,再到全面整合,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突破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这一局限,发展到建设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与社会治理体系逐渐融合。今后应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中心工作,建立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全纳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心理+’多学科协同育人研究 ”(SGH21Y0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