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金课”双重含义 打造联通生态环境
2019年08月22日 08: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2日第1762期 作者:陈冬纯

  目前,打造“金课”的行动在全国高校蔓延开来。然而,对于“金课”的概念,在高校中似乎存在模糊不清的理解,甚至将“金课”误解为“精品课”“慕课”的代名词。因此,有必要对其内涵、意义加以深入探讨,防止在“金课”建设中因误解误读而陷入“重量轻质”的误区,导致资源浪费。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号角,成为“写入历史、进入人心、改变生活、开启未来”的一次教育盛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以“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为题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金课”这一概念。2018年8月,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使“金课”的内涵更加明晰。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的报告,对“金课”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从此,“金课”在教育界成为年度热词,打造“金课”的行动也在全国高校蔓延开来。然而,对于“金课”的概念,目前在高校中似乎存在模糊不清的理解,甚至将“金课”误解为“精品课”“慕课”的代名词。因此,有必要对其内涵、意义加以深入探讨,防止在“金课”建设中因误解误读而陷入“重量轻质”的误区,导致资源浪费。

  “金课”是课堂和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

  “金课”是指“含金量高”、有挑战性的课堂。“金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一定难度,主题具有时新性和吸引力;教学方法要采用探究性互动式,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杂思维能力;教学手段要融合先进的教育技术,以适应新时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从课堂教学这层含义看,“金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

  “金课”也指具有“两性一度”的课程,即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具体而言,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探究能力;教学内容要体现一定难度,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上,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这是课程优劣的评估体系,也是课程建设的方向指引。

  “金课”是课堂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管理系统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提出了系统要求,其目的在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升级、变轨超车、改革创新,同时整治课堂教学秩序。这是一个顶层设计,有待于地方和高校的具体落实。

  “金课”是体现优质质量标准的“示范课程”

  “金课”的第二重含义是“示范课程”,是将“金课”的质量标准体现在课堂、课程教学中,产出不同形式的高质量的“产品”,“金课”本质上是课程资源,只有当其联通到课堂教学、专业学习才能真正达到“金课”的建设目标。

  由于教学目标、对象、内容、形式的不同,“金课”可以分为很多类别。当前国家“双万”“金课”建设目标,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的建设,反映的是不同质量和水平的“金课”。未来两三年内,国家规划建设的五类“金课”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这是以“教学模式”为基础的划分。除此以外,按“学习环境”区分,“金课”可划分为“慕课”“精品课”“微课”等课程,这类课程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课堂的延伸和辅助。

  由于“金课”的种类较多,因此,更需要融合“金课”的质量标准,对“金课”建设进行明确的分层分类建设,尤其需要目标、受众、学科以及课程质量标准,防止盲目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对此,目前已有专家提出同样的呼吁:“金课”的打造,既需要教师用心投入,也需要学生重视课堂;既要靠完善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重视课堂,也要靠刚性的制度严把“金课”毕业关。

  构建“金课”联通的生态环境

  目前,“金课”建设存在一些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资源、平台、体系和课堂的联通问题。那么,如何构建“金课”联通的生态环境呢?

  第一,“金课”联通的生态环境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资源、平台和课堂的联结系统。

  “金课”建设始于课程门类、课程标准、课程层次、课程平台以及课程归口的顶层设计,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生态环境建设,是目标规划和质量建设。课程门类和课程标准对接国家课程标准,课程层次主要考虑授课对象的水平,总之,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课程,课程资源建设放在哪些平台,归属于哪些学校、哪些学科使用。“自上而下”的生态环境建设在于解决资源通道的问题,为质量提供保障。

  在此基础上,进入“自下而上”的资源建设阶段。根据质量体系和课程建设规划,由教师竞标建设,这是目前我们已经开展的资源建设。可依托“慕课”建设平台,组织各高校教师同步在平台“创课”,择优展示、认定进入各类别和层次的“金课”。总之,“金课”联通的生态环境关键在于质量标准和建设规划,在于联通的“慕课”平台。

  第二,建立畅通的课程学习管理、课程学习评估和专业教育一体化的评估体系,建立资源与课堂联结的生态环境。

  “金课”如何走进课堂、贴近教学,关乎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只有当“慕课”的学习过程管理与课程教学以及专业教育联结起来,才能形成推广应用的良性生态环境。

  目前“慕课”学习主要以开放型学习为主,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评估结果如何在专业教育中得到认证,与专业培养无缝对接,将其纳入专业教育体系,需要通过各高校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课程属性、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课程的对接,使学习过程和结果与专业对接。另外,“慕课”也可成为课程教学的延伸,这需要课程教师接纳慕课,充分利用慕课资源,设计慕课学习与课堂教学的评估机制,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三,建立校际、校企、校政、名师之间的“金课”联盟,构建“金课”建设的生态环境。

  “金课”建设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联通生态环境建设,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建设、更新、管理需要政府、学校以及企业一条龙的合作建设,更需要通过名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因此,“金课”联盟需要定期的互动和配合建设。目前教育部开展的“产学研”建设项目,正在朝着这样的良性生态环境发展,但是,平台课程到课堂的联结还有待提高,有一批“金课”推广使用的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浪费。“金课”联盟的建设和联通互动是推进“金课”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之,“金课”是课堂和课程的质量标准,是课堂教学规范的指南。“金课”建设是系统质量工程的建设,涉及质量标准、课程资源、教学平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从政府到地方、从校方到课堂,以及校际、校企、校政、师生的联通互动,才能得到稳步持续的推进和有效的资源利用。

  (本文系2016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示范课程项目(2016SFKC_21)、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面向合作办学的大学英语创新教学团队”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