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法奇 周晓丹:儿童观的演进影响现代教育发展
2018年12月20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0日第1600期 作者:郭法奇 周晓丹

  从教育思想上看,儿童观的转变是由被动的儿童观到主动的儿童观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教育实践上看,它是儿童从早期的被“边缘化”的处境到逐步成为教育“中心”的过程。“儿童中心观”的确立,引发了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深刻变化。

  影响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儿童观的转变。从教育思想上看,儿童观的转变是由被动的儿童观到主动的儿童观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教育实践上看,它是儿童从早期的被“边缘化”的处境到逐步成为教育“中心”的过程,核心是“儿童中心观”的逐步确立和被实践接受的过程。“儿童中心观”的确立,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儿童认识的极大变化,也引发了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深刻变化。

  古代儿童观与教育:“被动的”儿童与“管制的”教育

  在古代社会,儿童的地位是较低的。人们虽然看到了儿童的存在,但儿童并没有被认真地对待。这与这一时期的认识论和儿童观有关。古代的认识论主张,人主要是依靠理性来获取知识的。与理性相比,人的感性是不可靠的、易变的,人的理性比感性重要。受这一观念影响,在教育思想上,人的心灵活动与身体活动被对立起来,认为与理性相联系的心灵活动是主动的,而与感性相联系的身体活动是被动的。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心灵活动的结果,无需感官和身体的参与。这些观点对儿童观及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的儿童观强调的是,儿童的发展和认知主要以感性为主,理性的心灵活动高于感性的求知活动。教育实践上则要严格控制和约束儿童的身体,防止他们的身体干扰心灵的求知活动,尤其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古代的儿童观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儿童观。

  中世纪后,随着基督教“原罪说”的提出和被接受,儿童观逐步走向极端。儿童被看作带有原罪的,生来是邪恶的人。教育上要对儿童进行严格管理,使他们去恶行善。受基督教以及儿童观的影响,中世纪的教育形成了以信仰上帝为教育目的,以禁欲主义为道德核心,以《圣经》和教义为主要教材,以服从、体罚为主要管理手段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儿童成为教育教学被严加管制的对象。

  近代儿童观与教育:双重的儿童观与双重的教育

  近代社会以后,受社会思潮和认识论影响,儿童观及教育观出现了两种走向。一种走向是,随着思想家对“原罪说”的批判和对“经验论”的重视,依靠感官“经验”来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成为教育教学的认识论基础。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较为片面的儿童观:即儿童在获取知识时,不仅身体部分是被动的,心灵也应该是被动的;只有当身体和心灵都处于被动时,经验才会在心中形成正确的印象。在教育实践上,为了使儿童获取正确的印象,教学过程是儿童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无需身体和心灵的参与,结果儿童成为“静听”的儿童,教育成了“灌输”的教育。

  另一种走向是,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尊重儿童”的主张,儿童的精神发展受到关注。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儿童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发展,还有精神的健康成长。形成儿童的健康精神,使其追求“理性”和“自尊”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法国教育家卢梭吸收了洛克的思想,提出了“儿童中心”的思想。在卢梭看来,与书本知识和成人的权威相比,儿童的存在和地位更重要。教育要尊重儿童,根据其发展阶段和特点提供合适的条件,使儿童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卢梭“儿童中心观”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教育出发点来看,以往的教育是从教育者出发的,注重儿童学什么和如何学;而卢梭则是从儿童出发的,注重儿童能够学什么,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在卢梭看来,教育不能只考虑儿童去适合什么,更要考虑什么对儿童适合。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都要适应自然的教育。其次,从儿童与成人的比较看,以往的社会把儿童看作“小大人”,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只是身体上的差异。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有不同于成人的情感和看法,不能用成人的标准看待和要求儿童。最后,从儿童的学习方式看,儿童与成人的学习方式也不同。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学习文字的,而更多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周围的事物相接触,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认识事物。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学习要早于对文字的学习。卢梭的新的儿童观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教育史家把卢梭比喻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称卢梭是“儿童中心论”最伟大的代表。

  现代儿童观与教育:“主动的儿童”与“活动的教育”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近代儿童观变化的影响,“儿童中心”思想在欧美得到快速发展。一般来说,欧洲教育家比较注重为儿童的发展创建新的学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环境。美国教育家则注重学校环境下解决儿童的主动发展问题。被称作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的帕克指出,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中心是儿童。在他看来,学校里的学科、课程、方法等都不能成为中心,教育中心是儿童,学校教育一切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要围绕儿童本身进行。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尔则提出了“儿童中心学校”的主张。他指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要重视和尊重儿童,根据儿童各个发展时期的不同需要为他们提供有利的环境,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儿童受到了重视,就成为了教育的中心。基于“儿童中心学校”的理念,霍尔认为传统学校教育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它把大自然关在门外,使儿童与外部环境隔离,只能接受学校机械的训练;传统学校教育采取强制的措施使儿童处于被动发展中,引起儿童的抵抗和逃避;传统学校教育让儿童忙于机械的、重复性的训练,浪费儿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行;传统学校教育与机械教学相结合,重知识灌输及严格管理,不考虑儿童的兴趣爱好,不与儿童讲道理,毁掉儿童的发展。

  美国教育史家克雷明对霍尔的“儿童中心”思想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这种转移确实是哥白尼式的,影响极大”。首先,它为美国教育观的变化扫除了障碍,有助于把学校教学工作中心转移到学生那里。其次,它促进了重新强调学生的情感、倾向和态度的科学研究。再次,“儿童中心”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学校教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过去在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时往往归因为学生,要求学生来举证。由于儿童成为教育的中心,问题的归因和举证主要在学校,学生的权利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关注儿童发展的问题上,美国教育家杜威对“儿童中心”地位的重视和肯定最具有代表性。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批评了传统学校的情况:教室都是一排排的桌椅按几何顺序整齐地摆在一起,几乎很少有学生活动的余地。杜威指出,这种学校的一切,包括书本的学习,都是为“静听”做准备的,这种“静听”的教育所具有的划一性的管理是不适合具有不同能力和需要的儿童的。杜威指出,传统教育的特点就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概括地说,重心在儿童以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在那个基础上,儿童的生活就说不上了。关于儿童的学习,可以谈的很多,但学校不是儿童生活的地方。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场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组织起来。”

  杜威的这一经典认识对于“儿童中心”思想的认知和提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建立实际上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案例。在“儿童中心”思想的影响下,这个时期美国的教育实践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例如,美国教育协会十五人委员会提出了关于教师工作的看法:“现代教育强调儿童而不是强调学习科目的观点,是教师工作的指南。了解儿童是最重要的。”

  杜威以后,“儿童中心观”得以确立,儿童的地位得到重视。研究儿童的健康、心理和个性发展等成为教育研究的主题,“做中学”“活动教育”“综合课程”等教学形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被瑞典教育家爱·伦凯女士称为的“儿童的世纪”到来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