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日学者校勘成果的今注本《北史》
2022年10月21日 03: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21日第2513期 作者:李凭

  《北史》涵盖晋末到隋末之间共计233年的恢宏史实,是在记载十六国、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以及隋等王朝的史著基础上撰成的再编作品。历代学者对于《北史》的看法褒贬不一,尤其是它按照家族世系编次列传的体例受到颇多讥议。然而,这样的体例不但符合那个时代众多宗族大规模迁徙的社会状态,而且打破了在北方大地先后割据的诸王朝之间的时代界限和地域阻隔,将不同阶段交错散布而各自为政的诸族政权与军事势力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历史形态,把它们统统框定在北朝历史系统之中;从而,清晰地勾勒成中国从十六国大分裂走向隋唐大统一的曲折轨迹,深刻地反映了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从林立割据转向融合凝聚的发展方向;进而,突显出战乱时代众多宗族与部落在艰难的自然条件和政治环境中顽强地传承和发展的经历,以及中华文明不断升华与弘扬的景象。

  自从李延寿向唐朝廷呈递初稿至今,《北史》问世已经一千三百余年,先后被刊印成二十多种版本。由于不断受到学术界关注和评论,又历经众专家之手的校勘,因此成为日臻完善的史学文献。本次校注本正是在勘合以前各类版本的基础上,汲取历代前辈学者和当代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经由14位同仁携手努力而完成的新式版本。值得庆幸的是,在调研《北史》各类版本期间,于广州发现了多部值得重视的版本,内中一部足本明朝南京国子监刊印的《北史》弥足珍贵。

  在这部南监本中钤有五枚印章和大量手书批注,它们显示该版本自1593年问世后曾经在大陆与东瀛之间转辗,其庋置场所至少经历过日本德川幕府大和国郡山藩的幽兰台、民国著名藏书家盛景璇的濠堂、政客兼印章篆刻家陈融的颙园、汪伪广东大学的图书馆等多家藏书楼,最终才归于中山大学的图书馆。它的曲折流徙经历,实为中日文化交往息息相通的一例明证。在上述场所中,幽兰台的主人尤为著名,他是郡山藩的藩主、日本汉学界的巨擘源伊信。源伊信藉南监本《北史》为底本,征引八书及《南史》等大量文献作参校,对文字加以句读,对内容加以校勘。自1764年至1771年间,源伊信未曾中辍其校勘《北史》之业,用工整的朱、蓝、墨三色小楷,笺注了4090条校勘与注释文字。源伊信所作句读准确,校勘细致,其考辨颇具说服力,解决了诸多他人未能发现或者虽然发现但未能解决的问题。源伊信作校勘距今已经二百五十年,但其种种见解依旧精湛独到,具有丰富的学术营养。因此,本次今注将源伊信校勘的内容原句录入新版注释之中,以利读者参阅。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