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激活国防教育新要求
2021年08月19日 07: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19日第2233期 作者:陈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第五篇专门谈到“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化”一词在“十四五”规划全文出现25次,还有其他高相关词汇出现了60多次。数字化是国防教育的重大契机和挑战,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重构国防教育体系。国防教育需要把握数字化发展要求,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护航。

  理念先行 构筑跨越时空的教育通道

  数字化建设不是简单的购买网络设备、建设网络平台、改造网络教室。如果信息化是手段和技术的改变,那么数字化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的革命,是教育活动由内而外的根本变革,从理念到制度、从方法到技术、从路径到平台等,以超越性的视角,激发教育潜能,全方位进行教育重构。

  1.数字化教育理念是国防教育发展的时代动力。传统国防教育受到原有模式的强大惯性影响,主要以课堂教学、军事训练、讲座、军地互动、报刊专栏、电视专题等方式进行,不同系统、不同机构、不同领域之间的瓶颈难以完全打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效率不高、缺乏创新等问题。国防教育如何摆脱课堂教学和参观交流等既定模式束缚,实现多领域、多渠道融合发展,达到节约、高效、持续的教育效果,不仅需要传统的教育思维,更需要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数字化教育理念。采取可靠技术手段将各类国防教育资源数字化,并进行网络展示和交流,可促进校内外资源互动,发挥最大教育价值。只有数字技术真正融入整个教育系统并促进教育体系革新的时候,教育信息化才真正显露其价值。国防教育需要树立数字化理念,应时而动,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2.树立数字化教育理念可构筑全新的时空通道。数字化教育是教育网络化、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化教育理念是持续推进教育深入发展的动力支持。树立国防教育数字化教育理念,可以实现教育主体、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突破国防教育的时空制约,构筑跨越时空的全新通道。

  各地的国防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通过数字化,实现网上展示,达到学习、教育、交流和提升的效果。各类学校及相关单位的主题教育馆、历史建筑、成就室、档案馆、兵器博物馆等资源通过数字化,可以实现网络展示,达到开放学习、互动交流、研究提升的效果。通过超星、微信、微博、QQ、公众号等数字化教育渠道的逐步推进,已初步构建起沟通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的桥梁,提升了师生的交互体验。通过数字化教育可以开发高效的互动平台、举办开放型国防教育交流活动、建立师生长效沟通渠道等,延伸国防教育时效性,逐步达到终身教育的效果。除线上教学外,基于ICT的创新学习策略仍然少见,技术主要用于学习管理或课件准备,还未成为学习的有机部分。师资、教材、课程、方案等教育资源完全可以在一个共同遵守的框架内实现数字化,实现国防教育资源有机共享,逐步达到教材统一、建设同步、课程互动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国防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互动。

  统一平台 打造国防教育数字化系统

  数字设备和平台不仅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工作,且改变了学习方式,没有强大的数字基础架构,就不会有数字变革。数字化教育需要多项技术按照一系列标准进行组合,并在使用过程中依据用户体验不断调试和完善。我国已经组建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推出了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工作,为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

  国防教育是关系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教育活动。教师和学生作为国防教育的主体,往往属于特定组织和机构,受到所属单位、教学场所等因素的制约。教育方法和途径作为教育的开展方式,往往受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自主性和灵活性有限。教育资源作为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依托,归属于不同机构和部门,使用和流通需要遵守一定的准则,资源的教育价值难以充分彰显。

  国防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目前,大多数学校和相关单位还没有开展国防教育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国防教育还是以课堂教学和参观交流为主。开设国防教育网络课程的学校也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主要依托的网络学习平台有超星、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及各大小平台,运作方式、技术标准和维护能力各不相同。重复建设、审核不严、标准缺乏、运行困难、监管及维护不力等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能够发挥网络化数字化的优势。

  国防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军事性和知识性,国防教育领导机构可以在尊重课程特性的基础上,广泛调研、公开招标、协同建设,综合开发全国或者地区性的统一数字化教育平台。统一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可以在国防教育要求、内容、方式、途径、考核、拓展、提升等方面统筹安排、合力规划、改善提高。国防教育课程要求高、内容多、更新快,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开发需要结合内容和形势的变化,及时更新和维护,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工作,保证课程的政治性、可靠性、时效性。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平台规划、开发和维护,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教育效率,还可以整合国防教育力量,形成系统化的国防教育数字化系统。

  优化资源 开启新型共享教育模式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工作数字化的基础,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发国防教育数字化资源,有助于推进国防教育数字化建设。数字生产力催生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平台载体为核心组织的新型共享教育模式,促进了教育及教学模式的转型发展。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信息平台中相关教育资源及信息进行甄别、提炼和优化,通过专门的共享平台将博物馆、档案馆、红色景区、历史遗址等社会性资源数字化,在现代技术支持下使国防教育资源最大化。

  开发和利用数字化资源是国防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基础。国防教育各级主体可以在各自系统和领域支持国防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人力支持和系统力量,多角度、全方位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助推国防教育数字化进程。借助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国防教育资源有机融合,达到校际融合、校内外融合等共赢效果,在实际运作中实现师资共享、教材共享、课程共享、经验共享、基地共享等,切实解决师资不足、教材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建设差异明显等问题,真正达到优势互补。

  同时,教育方法和路径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大胆尝试。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国防教育部门创新数字化教学方法,树立典型,开展竞赛和交流,宣传成功案例,不断推陈出新。在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情况下,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国防教育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变。军事技能训练以现场教学为主,可以逐步渗透数字化要素,将纪律条令、射击学理、战备基础等内容数字化,将内务条令、队列条令、战时防护、行军拉练、野外生存等内容网络化,将会操展演、技能考核相结合。军事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可以逐步向数字化教学转型,将教育资源数字化与应用相结合,边转化边教学,保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字化成为无处不在的教育资源。国防教育活动可以采取现场教育和网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灵活机动、节约高效地开展一系列优质活动,巩固和提升国防教育效果。

  创新机制 实现数字化教育“极值”

  国防教育内容和运行机制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数字化教育需要在军方指定机构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领导下有序开展,克服国防教育领域存在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参差不齐的不良情况,加强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建构开放共赢的教育模式,努力实现“极值”效应。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多方联动的资源共建模式是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首要因素。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各基层层面协调发展,层层推进。

  1.建立军地协作的数字化建设领导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等法律法规要求,组建军地协作的数字化建设领导机构,全面统筹国防教育数字化建设工作。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充分研究国防教育现实情况,将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教育成效等科学统筹,在计划拟定、平台选择、技术支持、资源开发、数据维护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有序推进,并广泛吸收军事领导机关、地方各级主管机构、教育主体和社会意见,为国防教育数字化建设提供科学的体系力量。

  2.制定体现数字化要求的大纲及教学方案。针对数字化发展方向及国防教育的现实要求,制定体现数字化要求的教学大纲,从顶层设计层面引导全国国防教育工作向数字化方向有序转变。大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有了科学的数字化教学大纲,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就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数字化教学方案,有序引导国防教育工作向数字化转变。

  3.把握数字化建设军事关、政治关和安全关。军事性是国防教育的主要特性,同时蕴含丰富的政治性、发展性和知识性。国防教育数字化建设需要确保人员可靠、平台可靠和资源可靠,保证平台信息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发展要求、发展利益保持一致;保证与军事建设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保持一致;保证相关内容符合国家安全系统要求;保证不泄露国家秘密。在国防教育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杜绝不实内容、夸大言论、泄密情况。

  4.逐步实现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共建共享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要求,国防教育可以在资源开发、师资力量、教学成果和教育手段等方面逐步实现共建共享。通过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整合与优化资源,减少各高校之间重复购买教育资源的情况,从而节约教育资源共享成本,缓解教育资金不足的情况,重要的是还可以提供更全面丰富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新时代国防教育不断深入的必由之路,是国防教育各领域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借鉴、效能优化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国防教育资源发掘及利用研究”(20JYB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军事理论教研室)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