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先后完成了理论研究、框架设计、项目研发等基础工作,从2019年底步入持续扩大的试点测试阶段。随着试点地区有序扩容和场景应用不断拓展,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度和影响力均显著提升,特别是其“双层运营”模式、钱包矩阵以及相关场景生态、技术架构等都得到了充分验证。围绕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的法定数字货币这一定位,数字人民币发挥了“安全、通用、普惠”的多重优势,对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更大规模的全面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一,促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推广应用,能够显著改善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从而大幅提升普惠金融的效率。数字人民币在我国的试点过程,充分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有效性。作为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始终将“安全普惠”作为首要原则。一方面,数字人民币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其账户松耦合设计可使偏远地区的居民无需持有传统银行账户,也能开立和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进一步扩大了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字鸿沟”引致的使用障碍。例如,数字人民币多种硬件钱包以智能手表、手环、老年拐杖等可穿戴设备为载体,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定群体提供支付服务,不仅拓宽了数字支付手段的应用范围,也体现了数字技术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的普惠性也将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赋能。随着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的扩展,广大农户能够享受到交易无手续费、资金实时到账、支持“双离线支付”的便捷金融服务;依托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数字人民币还可以成为政府资金发放的直达工具,在提高政策便利性和精准度的同时,极大降低了定向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成本。
第二,精准促进消费,助力经济复苏。已有研究表明,针对定向行业发放消费券能够起到提振需求、增加消费、刺激经济的作用。2022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各地政府积极部署刺激经济、促进消费的政策。在此过程中,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将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与提振消费政策有机结合,仅2022年6月以来,已有北京、成都、广州、福州、温州、绍兴等多地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促消费,总金额已超3亿元。从活动实践效果来看,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不仅起到了传统消费券促进消费的功能,还有助于更好地评估产业扶持政策,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促进消费市场加速回暖,在扩大内需和刺激经济中起到积极作用。叠加前期积累的巨大人气、场景探索的丰富经验和数字人民币钱包生态的构建,数字人民币对消费的拉动效应更加凸显。有观点认为,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与西方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而采取的“直升机撒钱”方案类似,看起来都是政府为居民发放现金补贴以刺激消费。但两者实则存在本质不同。“直升机撒钱”式的救助政策基于现代货币理论的财政赤字货币化逻辑,实际上是通过财政负债的形式实施扩张型货币政策。但数字人民币红包本质上是一种财政补贴或企业让利,并不会增加货币发行量。而且,数字人民币红包还能作用于消费市场和企业层面,通过数字人民币的可追溯性,改善消费市场监测和运营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
第三,服务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国际清算银行(BIS)等机构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技术路线选择的研究显示,不同国家、不同类型CBDC在技术体系架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作为典型的零售型CBDC,数字人民币体系综合集中式与分布式架构特点,形成稳态与敏态双模共存、集中式与分布式融合发展的混合技术架构,并一直遵循“长期演进、持续迭代、动态升级”的技术路线。在试点测试中,数字人民币在钱包矩阵、场景拓展、产品设计、安全加密以及跨境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丰富的技术创新应用态势,验证了我国在区块链等底层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以智能合约为代表的技术应用正在加速铺开,并逐渐形成平台规模效应。在预付资金管理、定向支付、资金结算等领域,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生态服务平台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便捷高效的工具,未来还将有更多机构参与研发并接入,从而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此外,在双层运营模式下,位于中间层的指定运营机构、其他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平台企业和科技公司等,基于数字人民币开放包容的技术原则,都能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并加强数字技术研发。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及,智能合约、软件系统、安全加密、硬件终端等技术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数字人民币的创新带动作用将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但也需进一步明确数字人民币钱包管理、场景融合、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技术标准,坚持法治化规范化建设,促进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的完善。
第四,改善跨境支付,降低金融风险。已有研究和各国实践均表明,CBDC能够促进跨境支付在效率和安全方面的双重提升。点对点的支付机制使CBDC具有“支付即结算”的优势,可以大幅提升金融机构进行跨境支付结算时的资金流动性,并减少跨境电商结算对账流程,在提高结算效率的同时降低资金占用成本。CBDC的数字化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对交易结算的监管能力,从而降低各类结算风险,提高资金转移的透明度。目前,数字人民币已在逐步拓展跨境支付应用。202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泰国中央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及香港金融管理局共同发起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CBDC bridge)项目,主要针对高成本、低速度和复杂的操作性等痛点问题,设计和迭代新一代高效跨境支付基础设施。2021年11月,mCBDC bridge项目启动跨境贸易结算、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15个应用场景测试,22家境内外金融机构参与测试,交易总额超过20亿元。由于现有跨境支付体系以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为核心,数字人民币的应用能够降低对SWIFT的依赖,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未来,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场景将不断完善,对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和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长期全面的研发设计和稳妥有序的试点实践,数字人民币的运作框架不仅在防范相关风险和潜在冲击方面有效,对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实施还具有积极效应。未来,推动数字人民币从试点测试平稳走向全面推广,还需在市场化、法治化、标准化、可持续性等方面进一步发力,注重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场景建设,优化双层运营体系的具体机制设计,持续完善数字人民币技术标准,从而夯实我国在CBDC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的影响机制研究”(21BJL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