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资政策助力健康中国
2020年09月23日 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3日第2017期 作者:段志民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2019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则明确提出,到2030年“健康公平基本实现”。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新农合、异地医保结算等措施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好评。因此,有效缩小居民健康差距,对于顺利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低工资政策改善居民健康

  最低工资政策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主要目的在于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收益,而这显然也会对低收入群体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长期以来针对最低工资政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与工资水平、劳动就业及贫困等经济指标的关系,最低工资政策的非经济影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关于最低工资政策的健康效应研究尚付阙如。鉴于在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背景下,低收入群体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研究最低工资政策对低收入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不仅可为完善最低工资政策以更好实现其健康改善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还可以为居民健康差距的缩小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视角。

  如若将健康作为存量指标,当前的健康状况主要决定于各期追加的健康投资以及持续存在的健康折旧率。其中,健康投资主要依赖于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健康折旧率则取决于居民的健康行为和心理舒适度。因此,最低工资政策可经由两条路径影响居民健康。第一,最低工资政策可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对居民的健康行为(如生活方式、体育锻炼、饮食和居住条件等)产生影响。第二,由相对收入假说可知,尽管个体关注绝对收入水平,但对相对收入水平更为敏感,相对收入长期较低的群体往往会有更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从而产生更大的生活压力。因此,最低工资政策可通过有效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从而缩小居民间的健康差距。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政策可通过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收入,进而对其健康状况产生正向影响,且收入越低的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效果越明显,因而能够起到缩小健康差距的作用。

  来自CGSS的经验证据

  笔者使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实施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微观数据,考察了最低工资政策对于居民健康差距的影响。CGSS数据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经由系统地收集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多层次的数据,主要用于总结和研判社会变迁的趋势,探讨具有重大科学和现实意义的议题。目前,CGSS数据已成为研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数据之一,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和政府决策中。

  为了更全面地探寻最低工资政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选择了多个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指标,如选择“居民的自评健康状况”和“健康状况是否较好”两个指标反映居民的综合健康状况;选择“过去一个月由于身体状况较差影响工作或日常生活的频繁程度”和“体重指数(BMI)与理想值之差的绝对值”两个指标反映居民的生理健康状况。同时,考虑到最低工资政策主要影响劳动力市场中的低收入群体,因此选取16—60周岁的男性和16—55周岁的女性,且工资水平处于工资分布40%分位以下的低收入群体作为样本,实证检验最低工资政策对我国低收入劳动力健康的真实影响。

  借助我国省际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时间差异与幅度差异,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对最低工资政策与低收入群体健康状况的因果效应予以估计,有以下几点发现。第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对适龄低收入劳动力的健康改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最低工资标准每提升1%,适龄低收入劳动力的综合健康状况平均提高0.217个单位,落入健康较好行列的概率平均提高0.069个百分点,因而可有效助力我国居民健康差距的缩小。第二,通过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指标的考察,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不仅提高了适龄低收入劳动力的生理健康水平,而且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显著的改善效果,且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相对更为明显。第三,无论是综合健康状况,还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最低工资政策对流动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改善效果均明显强于城镇劳动力。

  进一步地,从居民的健康行为和相对地位感知两条路径,分析最低工资政策影响居民健康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政策提高了适龄低收入劳动力摄入新鲜蔬菜的频率,调动了其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增加了适龄低收入劳动力看医生的频率,购买商业保险的可能性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改善了适龄低收入劳动力的相对收入地位感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从需求层面助推健康中国战略

  上述分析提供了最低工资政策对于低收入群体健康改善效应的明确证据。旨在发挥保障性作用的最低工资政策,可使低收入群体自发产生对健康的引致需求,从而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需求层面的驱动力。这些发现有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不可忽视最低工资政策的健康改善效应。可以看出,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不仅对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就业等经济指标具有影响,而且对低收入群体的健康状况具有正向作用,并且流动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得益于最低工资政策的健康改善效果相比城镇劳动力而言更为明显。因此,在后续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最低工资政策在缩小居民健康差距中的助力器功能。

  第二,严格规范最低工资政策的执行。根据以小时工资重新界定低收入劳动者的分析结果来看,最低工资政策的健康改善效应减弱,表明我国低收入劳动力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尚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和执行。从保护劳动者的角度看,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该重点加强加班工资法律规定的监督、检查和落实。此外,由于我国《最低工资法》没有明确规定最低工资应该是扣除个人缴纳的相关社保费用或住房公积金后的余额,导致低收入劳动力实际得到的最低工资偏低,因此尚需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对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到位。

  第三,持续提升最低工资政策的实施标准。尽管我国目前实际所得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力比例不高,但工资总额受最低工资影响的劳动力占比仍然较低,这与我国偏低的最低工资水平有关。因此,最低工资政策要取得更好的预期效果,确定科学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并持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尤为必要。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