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秋相关的典型意象中,最惹人喜爱的莫过于玉兔。玉兔,亦称月兔,其“玉”字,意味着洁白美好、温润坚韧。与日常生活中的兔子有别,玉兔倾注着民族的情感与审美倾向,经过千年的文学、文化、民俗的心理积淀,凝聚为一种吉祥的象征。唐朝是玉兔传说定型,并广泛进入文学创作的时代。在《全唐诗》中,“兔”共出现了365次,而专指“玉兔”的达133次。玉兔在唐诗中所具有的长生意蕴、指代意义和奇特想象,随着文化的传承,在今天依旧传唱演绎。
自古以来,白色的动物大都被视作瑞兽。葛洪《抱朴子》曰:“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若发现了白兔,还需上报朝廷,视作祥瑞之兆。有长生之象征的白兔与西王母座下捣制不死药的灵兔形象重合,共同构成人们最为熟知的捣药玉兔。李唐王朝视道教始祖李耳为先祖,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半数的皇帝迷恋神仙之说、服食丹药。捣药玉兔完美契合了唐人对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向往。
李白的诗歌中,多次提及捣药的白兔,如《琴曲歌辞·飞龙引二首》:“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后天而老凋三光。”意指服下玉兔捣制的药丸,可比日月星辰都长寿。兔药具有的神奇功效也被用于祝寿诗中,牟融《赠浙西李相公》:“月里昔曾分兔药,人间今喜得椿年。”庄子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兔药”与“椿年”形成对仗,谓贺高寿。在卢仝《月蚀诗》中,兔药又发展出辨明是非奸贤的功效:“长嗟白兔捣灵药,恰似有意防奸非。”捣药玉兔自带的长生、吉祥象征获得唐人的喜爱,不仅在艺术创作与文学作品中普遍出现,还受到自上而下的追捧。
盛唐时期,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取代原为八月五日(唐明皇生辰)的千秋节,正式被确立为民俗节日,中秋玩月成为习俗,玉兔也逐渐荣升为人们供奉的对象,在民间亦掀起崇拜的浪潮,其作为健康、长寿的象征愈发深入人心。
在唐人诗意的笔下,温和洁白的玉兔常被用以指代月亮,相较“蟾”“桂”等月宫中的意象,以玉兔代月者出现了85次,高居首位。如“天回兔欲落,河旷鹊停飞”(杜审言《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称月落为兔落,不仅在音律上更为协调,且兔与鹊对仗,都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春月三改兔,花枝成绿荫。”(李群玉《将离澧浦置酒野屿奉怀沈正字昆弟三人联登高第》)兔的三次改变,也即月亮的三次盈亏,寓意时光流逝。
此外,乌和兔在唐诗中常同时出现,代指日月,形容日月变迁、时光荏苒还多以“兔走乌飞”表示。如庄南杰的《伤歌行》:“兔走乌飞不相见,人事依稀速如电”等,沧海桑田、治世乱世,不变的唯有日月轮替的周而复始,带有光阴似水的感伤情怀。兔钩、兔轮、兔影、兔辉……在唐诗中都作为月的表现形式,使唐诗读来含蓄婉转、意蕴隽永。共同具有“雅洁”特征的玉兔与月在审美上深度绑定,构成千百年来的神话定式。在中国人的浪漫想象中,孤寒的月宫上住着一只可爱的玉兔,似乎也为月亮增添了一分暖意。
唐人擅以夸张外放的笔触绘制玉兔的形貌,以独有的人间情怀赋予月中玉兔多种想象。杜甫诗《月》道:“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诗歌作于安史之乱后,王朝衰颓,55岁的杜甫在归乡途中倍感身心交瘁,以鹤发貂裘自指,将自身写照投射到月中——千百年过去了,即便是长生的玉兔应该也垂垂老矣了吧?韦庄的《观浙西府相畋游》清丽疏放:“带箭彩禽云外落,避雕寒兔月中惊”——翱翔天空的雕,会否引起月中兔的惊慌?以不拘一格的想象彰显唐人游猎的气度不凡。反观现代出土的唐壁画、青铜镜等艺术作品中的玉兔形象,则多选取月宫中玉兔站立捣药的典型画面。诗画之别,可见一斑。唐诗中的玉兔不再是遥不可触的存在,而同样具有人间的情感与特性,灵动自然。
诗人对玉兔的想象,还延伸到了身边之物。兔毫笔原是古人书画用笔,笔性刚健挺拔,因取自兔脊部、尾部之毫毛,十分珍罕。白居易《紫毫笔》就有:“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凡兔毫毛制成的笔尚且金贵,在唐人的想象中,玉兔笔无疑是兔毫笔中的“极品”。贯休《观怀素草书歌》吟道:“月兔笔,天灶墨,斜凿黄金侧锉玉”,唯有以玉兔毫毛作笔,天上灶灰制墨,才能写得出如怀素般笔走龙蛇、狂逸不羁的书法。唐人将时代的脉搏融入诗歌的意象,即便是天上的玉兔亦可为诗人取用。大唐之气象,唐诗之气度,正显于此。
玉兔启发人们对于宇宙世界的探索、对真善美的追求。玉兔形象自诞生以来便是国人心中“美好”的代名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衍化出多子、长寿、吉祥、健康等寓意与象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崇尚良善、友好、积极、机敏等品质的体现。唐诗中的玉兔蕴含着先人对时空的哲思,对遥远天体生命存在的美好想象,也寄寓了人们对顺祺人生的向往。玉兔在唐诗中的浪漫书写,更促使其成为古典审美意境中的重要意象,进而成为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与吉祥象征。如今,“嫦娥号”“玉兔号”的奔月使传说走向现实,人们用千年时光雕琢出玉兔,其温润的光泽长在,其形其神无不见证着中国智慧与中国精神。中秋时节,望月品诗怀远时,一定也有只玉兔跃入你的脑海。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