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青年学者如何规划学术生涯
2023年09月27日 14: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7日第2744期 作者:本报记者 练志闲

  “青椒”是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对自己的谐称。他们处于职业生涯早期,面对繁杂的考核和事务性工作以及巨大的成长压力,常自嘲忙成“青焦”。多项研究表明国外的青年学者也面临类似的挑战,激烈的学术竞争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趋势。围绕这一现象,本报记者梳理了有关观点并采访了相关学者。

  高校对学者的要求呈现新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了更多职能,也对学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商学院高级讲师莉莉娅·曼泰(Lilia Mantai)和麦考瑞大学精算研究与商业分析系副教授毛里西奥·马罗内(Mauricio Marrone)对学术生涯发展进行了专门研究。曼泰向本报记者介绍了国外常用的学者分类标准,根据欧洲科研人员网络(EU-RAXESS)制定的标准,R1级别为初级研究者,包括正在攻读博士的学生及研究助理;R2级别为公认研究者,指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同等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如博士后和讲师;R3级别为成熟研究者,即已具备一定独立性的研究人员,如副教授;R4级别为领导研究者,指在相应领域达到领导地位的突出学者,如正教授。

  曼泰表示,目前,许多高校倾向于以商业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特点也可从高校的管理方式以及高校日益关注全球经济、市场、学生流动等因素中窥见。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机构表现出更显著的全球化,这要求学术界有更大的流动性并改进对国际学者资格和经验的评价方法,以便于开展国际合作。因此,很多高校对学者的要求也“与时俱进”。

  学术生涯各阶段要求不同

  曼泰认为,学术生涯发展并非线性或呈阶梯式上升,而是一条曲折的之字形道路,包含意想不到的上升、下降和停滞不前。随着专业知识与经验的增加,如何才能具备晋升到更高级别的资格?要求是否会因国家和学科而异?标准又是否随时间发生变化?为了清晰回答上述问题,曼泰和马罗内合作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研究,分析了2016—2021年涉及学术生涯不同发展阶段的4万多份学术招聘信息,覆盖40多个学科、60多个国家。

  学术生涯发展受到高等教育体系影响,因国家和学科的差异而不同。不过,研究发现,无论处于哪个国家、属于哪个学科,研究项目和成果在学术生涯初期都最为重要,其他能力的重要性到后期才会逐步提升。例如,各个国家的高校普遍希望教授能够参与更多外联、教学和课程设计相关的工作。数字素养、教学与管理能力、学历和成就、工作经验和流动性等条件都在学术招聘信息中被频繁提及。随着学术生涯发展,认知技能、教学与管理等能力越来越重要,而数字技能和学历等条件在学术生涯中后期重要性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合作、管理能力和领导力等人际关系能力在学术生涯中十分关键。招聘条件中的最大跨度出现在R2到R3之间,无论是列出标准的数量还是多样性,二者之间都有最大的差异。

  此外,在2016—2021年间,招聘信息中对研究技能的需求有所下降,其他技能和要求的重要性有所提升。对此,曼泰和马罗内给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其一,对研究技能的要求已经成为默认而无需提及。其二,出现更多对研究技能没有突出要求的学术工作模式。其三,“不出版就出局”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高校对学者的其他技能有更多期待。例如,高校希望资深的学者能在宣传活动中投入时间,利用他们的声誉吸引学生、筹集资金、与更多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曼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研究依然在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处于主导地位,但对于一些资深学者的期待则不限于此,还包括开发项目、管理科研团队、与各个行业建立伙伴关系等。人们也会默认资深学者有持续的研究成果输出或研究影响力,因此,高级职位的选择标准可以不再就研究方面进行明确要求。

  不同国家对学者的特质和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奥地利、荷兰和波兰希望学者具备复合技能,西班牙则更看重数字技能和早期的工作经历。在芬兰和葡萄牙,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学者需要将更多时间用于教学。在挪威,情况正好相反,年轻学者需要更符合与学术研究相关的标准。在德国,初级学术职位对教学和管理技能的要求比教授低,但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服务职能上。曼泰表示,国家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根植于长期的学术文化与传统。学科差异上,生物科学对学者有广泛且多样化技能的要求,许多其他学科的要求相对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为重视的条件是学历与成就、沟通技能、研究能力、人际关系。曼泰提到,学术选择标准反映了高等教育部门的需求,招聘广告中还有更多的信息可以发掘。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学术招聘信息中的“学术临时工”问题;而通过分析与招聘条件一同列出的假期、育儿假等工作福利,则能进一步探索国家、学科、学术生涯阶段等带来的差异。

  提前规划以减少焦虑

  当前,博士生入学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很多人有选择学术生涯的意愿却难以获得稳定的全职学术职位。为此,一些高校也在努力调整博士课程,让学生为毕业后从事学术以外的工作做好准备。

  美国普渡大学工程教育学院副教授乔伊斯·梅因(Joyce Main)等人对5000多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展开了调查,评估了获得博士学位后6个月、3年和8年后获得终身职位的可能性,以及在商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学术界间的职业流动程度和工作满意度。他们发现,与在高校担任终身职位的同龄人相比,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人工作满意度更高,即使原本打算在学术界工作但最终放弃者也是如此。研究人员表示,薪酬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与在非营利性组织工作的学者相比,在商业和营利性机构工作的学者工作满意度相对较低,但仍然比获得终身教职的学者高。美国历史学会学术事务经理艾米丽·斯沃福德(Emily Swafford)表示,她对研究结果并不感到惊讶,因为根据该学会长期以来了解到的信息,许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感到,自己无法走学术道路,不能成为教授。

  不过,这项研究也为有志走上学术道路者提供了令人鼓舞的信息。梅因等人发现,个体早期职业生涯的发展未必能决定中后期职业发展的成败,即在职业生涯早期从事非终身制的工作或是要兼顾家庭,对其今后的学术生涯发展也并无明显阻碍。另外,那些立志于获得终身职位的学者可能在毕业6个月后暂时从事非终身制的工作,但在毕业8年后成功担任了终身职位。梅因表示,对于有志于深耕学术领域的学者,获得终身职位这一目标有利于他们采取行动,达成预期目的。这与曼泰给出的建议不谋而合。

  针对青年学者的焦虑问题,曼泰建议,研究表明,学者需要保持学习和成长才能不断突破。步入学术生涯早期发展阶段的学者应尽早开始规划,培养发展所需的各项技能。青年学者在读博的第一天或读博之前就可以问问自己,我的职业抱负是什么,并进一步了解目标工作的发展路径,根据能力和人际网络要求等制定计划。除了青年学者自己的规划,曼泰还建议高校多为学者提供职业发展帮助,提供多样的学习与发展机会,包括指导、借调、工作见习、社区建设实践、伙伴计划等。她表示,一些高校严重低估了职业咨询的重要性,建议高校设立学术生涯顾问,并与青年学者进行配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发展规划。

  学术界对青年学者的发展压力问题有许多讨论,许多学者都热心地给青年学者提供过实用建议。斯坦福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海拉瓦·拉奥(Hayagreeva Rao)曾就青年学者的发表压力表示,青年学者应在提交论文前寻求足够多的反馈,确保论文充分成熟。例如,他们可以在研讨会和各类演讲活动上积极介绍自己的学术成果与想法,听取同行意见后完善自己的论文,再提交给期刊,这可能会大大降低拒稿概率。除此之外,青年学者还需要增进对投稿期刊的了解,准确评估自己的论文与所投期刊的契合度,提升论文的发表概率。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